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人类的生活进入到数字时代,记忆的形态也开始变化,从传统形态演变为数字化形态,数码相片、私密视频、个人博客、个性音乐等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们记忆的每一根神经。但由于数字设备的不稳定,我们珍贵的记忆往往因为硬件设备的损坏而灰飞烟灭。高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许的无奈。当数码记忆岌岌可危时,我们又如何去拯救那些美好的、珍贵的记忆呢?
移植互联网记忆
搬家也许对许多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搬进新房子是乔迁之喜,要张灯结彩好好庆祝一番。然而最近却有不少人被强制“搬家”,这很难让人高兴起来。原来就在不久前,微软宣布关闭所有MSN用户的Live Spaces空间服务,从2011年1月开始,用户无法在Space上发表文章,而到2011年3月,Space已经正式关闭。Space用户可以将博客内容“搬迁”至WordPress.com或者其他国内博客平台。于是3000万的MSN用户们不得已寻找新的“房东”……
对于广大博主来说,博客的目的就是记录并保存那段属于自己的网络记忆。我们的相册会丢失,硬盘会损坏;我们的身体会老去,记忆会退化,但博客相册中我们永远笑靥如花、激情飞扬。如果在你的博客中,有几十篇博文,两三个相册,几个应用,或许搬家还不会让你太苦恼。然而对于“博客控”、对于把写博客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把日常里的一点一滴频繁地记录下来的博主们来说,将他们博客中的大量的博文、图片、博友的讨论互动留言进行“搬家”,这就好似重新开博一样,一砖一瓦地再盖起一座大厦。
家住东便门的赵先生说: “上大学建立的MSN博客,最近我才知道,今年的3月份MSN就要自动删除了。这么多年积累的心血说没就没还真舍不得。虽然可以转到QQ空间,但MSN不稳定,一键下去,五年的日志就转过来三篇儿。所以我只能手动复制粘贴,五年的日志就这么挪过来,不仅如此,还要将复制来的博文、照片进行重新分类排序,跟重新开了个新博客似的,如此的搬家感觉比上一天班都累啊。”
在Spaces技术论坛,很多网友都晒出自己在“搬家”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杯具”。通过自动搬家到WordPress的网友tree发帖求助:“搬家之后,Spaces和WordPress上均不见了博客,咋办?”而新浪博客上,也有刚刚“搬迁”过去的网友seeothers抱怨:“图片没搬动,只有文字过来了。”对此,微软的工作人员建议大家,在“搬家”过程中可能发生不可知的情况,为避免博客内容遗失,一定要在本地电脑上备份。
备份数码记忆
在“被搬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数据的整理与分类必不可少。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在家庭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小时候照片的扫描,手机通讯录的备份,信用卡的账单,客户的通讯地址,自己的日记,生活中的、工作中的都会装进计算机里,这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当我们要更换新电脑的时候,会发现旧电脑仍然舍不得扔掉,主要因为旧电脑里面的重要数据。那要怎么管理好计算机里面的资料跟数据呢?分类。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当我们点击“我的电脑”的时候,发现所有的文件都在C盘里,谁不会头疼?现在的计算机硬盘越来越大,分区也越来越有必要。我们不妨给计算机装系统的时候,按照自己的个性多分几个不同类型的磁盘以管理文件,如:系统、下载、工具、生活、娱乐、游戏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地安排。每月可以抽出半天时间对电脑里面的文件进行整理,就像过一段时间要归置归置自己的房间一样。
留住你的数码记忆,整理与分类是不可或缺的,但拯救你的数码记忆最重要的是养成将数字化资料做备份的好习惯。笔者曾经就在这个问题上吃过亏,那痛苦的感觉如同嘴里被人硬塞了一把黄连。我大四那年毕业论文写得漂亮,导师赞不绝口。后来老师叫学生们把论文打印一份,学校要留个底档。于是,我去了学校打印室。谁都知道学校打印室的电脑就是一个毒库——全学校的电脑病毒通过U盘传到这个电脑上,它练就了一身“百毒不侵”的本事,再把这千奇百怪的病毒散播开来。我打印的时候已经想到U盘会被染上病毒,但我当时志得意满得很,只说染上也无所谓了,反正我电脑里有杀毒软件,回去杀一下便好。果不其然,我回宿舍刚把U盘插上,杀毒软件就聒噪起来。弹出一个对话框,发现病毒23个,我当时正看“海贼”,下意识在对话框里点了几下确定,电脑咯吱吱地响,它把毒杀了。事后我发现病毒没有了,但我的毕业论文也没了,原来是杀毒软件对病毒无解,最后就把带病毒的原文件也一并删了去。“我勒个去,这杀毒软件太‘坑爹’了。”我赶紧找之前的备份文件,可我发现,当初竟没留这个心眼,毕业论文这么重要的文件竟然没备份!最后的结果就是我又把将近两万字的毕业论文重新打了一遍。现在我无意间在电脑文件夹里看到我的毕业论文仍然心生余悸,它作为我大学时代的一份宝贵记忆,着实让我长了重要数字资料定做备份的记性。
把数码资料进行备份,貌似自己的数码记忆便永不消退了。然而备份也并非“一锤子买卖”,哪怕一次复制多个副本,也不能确保长期无忧。您可能时常会听到您身边的朋友抱怨,早先刻在光盘中的照片读不出来了。
电子数据在理论上的确是“千年不朽”的,但光盘却有保质期。一般而言,普通的光盘3年后就不能完全信赖了。最常见的问题是表面出现“霉斑”,这其实是光盘数据层被氧化;一旦黑点出现在内圈或大面积出现,那这张光盘可能就已经寿终正寝了。不仅刻录盘,CD、DVD也会变质。想在今后重温初恋时最爱的那首老歌、那部经典电影,请定期刻录新盘备份。
硬盘是大容量存储设备,因此它更需要关爱和呵护。说到底,硬盘是一个具有精密结构的机械,工作时,磁头与盘片间只相隔几十微米。因此不大剧烈的碰撞就可能让磁头划伤盘片。此外,许多人习惯在网上用P2P软件(比如BT、电驴等)下载影片,这会让硬盘持续工作而疲劳过度,影响寿命。对此,多数网友采取的对策就是装2块硬盘,一块专门用来做P2P下载。
相对而言,闪存(如U盘、记忆棒、SD卡)就没那么娇气,虽然贵些。目前,有一种用闪存技术制成的“固态硬盘”正在逐渐流行,它常常内置在高端电脑和超薄型笔记本电脑中。但固态硬盘其实并不保险,它的弊端就像汽车为修补一个小划痕需要喷一整面漆一样。“固态硬盘”的特点是,为写入一小段数据,需要对一大片存储单元进行操作,因此固态硬盘总在做大量的无效读写,这将极大地影响其使用寿命。眼下几乎没有一种固态硬盘能提供5年以上的使用保证。
保管好“数字记忆”,就要定期备份,而且最好多介质备份,同时牢记一点,不要对任何一种备份介质或技术过分信赖,给它的信任期别超过3年。
改变你的存储习惯
“数字记忆”的内容,来自用文字处理软件生成的文档、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电子书、数码相机等。
怎样留存记忆似乎与人的年龄和年龄决定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不少中老年人,拍照改用数码相机了,却还是要挑选一些喜欢的照片去照相馆冲洗,最后把这些冲洗的相片夹在相册里;一些重要的电子文档,许多人也喜欢打印在纸上收藏。
似乎“数字记忆”还有一种规律,某种内容越属于数字时代,越远离传统,那么人们就越不倾向用传统方式保存。比如很少人会将博客打印出来,顶多在本地电脑上存下一个文本,而更新潮的“微博”,甚至没人会在硬盘中留底。至于手机,也许有人会把电话号码抄在笔记本上留个副本,但极少听说谁把短信打印出来。
目前最保险的“数字记忆”方式就是“云存储”,把自己需要保存的资料存到网上的数据中心以供需要时恢复。如联想最近就推出了和笔记本电脑捆绑的云存储服务,只要用户开机并在线,备份软件就会利用闲暇的网络资源把笔记本的数据备份到网上的数据中心,这样一旦用户的硬盘出现故障,就可以方便地从网上恢复。
人生最珍贵的就是记忆,失去了记忆,人生便失去了色彩,留住自己的数码记忆,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起来!
(编辑 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