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剧是近两年我国电视剧市场上,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类型作品。之前,我们大多习惯经典作品以续集的形式出现在荧屏上,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闲人马大姐》这种“系列剧”。其实,这是很典型的一种经济现象。电视剧如今已被看作成熟的商品之作,在一个作品供不应求之际,适时推出新品,完全符合商业规律。甚至当《潜伏》畅销时,连吴宇森搭配梁朝伟翻拍成电影这种不多见的计划,也一度成为可行。而自从各大影视公司对“四大名著”的追逐开始,翻拍剧已然成为影视资本市场最为保险和可操作的项目。
原因很简单,可翻拍的项目,先决条件就是题材正确。“四大名著”如此,新版《京华烟云》如此,新版《四世同堂》如此,新版《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此,去年的《亮剑》《杜拉拉升职记》和《手机》亦是如此。这些作品因原作的成功,无论是在审查还是市场上,都已经得到可靠的印证。编导需要做的就是改良原作,制片方需要做的就是堆明星找大腕,一切都是架构在半成品的工业生产流水线上操作,能将播出风险(被砍掉)降到最低,同时节省宣传成本。最大的软肋就是观众先入为主,很容易拿来和前作比较,往往会产生巨大争议。但这对片商来说也是好事,只要能赚钱,谁管你骂他还是捧他?
于是,随着大宗资本的介入,翻拍剧已经成为不少企业安身立命的根基,甚至是公司上市的重要砝码。因此它的创作,也由原来的改良,迅速转变为谄媚市场的功利产品。随着广电总局对题材的严格管控,以及片方“巧夺天工”的操作手段,目前我们能看到的翻拍剧,已经与两年之前,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差别。
今天我们谈论的翻拍剧,基本分为两类:一是以海岩剧和琼瑶剧为主的翻拍经典,比方说今年新版的《过把瘾》,号称“生死恋三部曲”的新《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新《玉观音》、新《永不瞑目》也将陆续登陆各大银幕,以及越拍越雷人的新版《还珠格格》。这类作品大多在播映前,基本就能保证小赚,演员上也可以选用一些新人。宣传上极易制造出话题,吸引眼球,所以是比较常规的翻拍类型剧,操作起来非常讨巧。
另一种类型便是当下最流行的“移花接木”剧,也就是照搬欧美、仿效日韩,巧立名目,在背景环境、故事情节上作些调整。但懂行的编剧和剧迷一看,就知道这部剧是怎么一回事。说其是翻拍都是客气,有的同行甚至实实在在地将其列入抄袭范畴,但是没办法,现在最火的也就是这类作品。例如,之前湖南卫视播出的《回家的诱惑》《宫锁心玉》等,这类剧编剧往往是独撑大局的创作核心,而演员驾驭起角色往往也是轻车熟路。因此,像前几年“四大名著”的翻拍剧,投入巨资,骂声如潮,对于中小规模的影视公司而言,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商业模式。
的确,翻拍剧的收益十分可观,去年播出的《红楼梦》从选秀开始,单是企业赞助等方面的收入就高达1亿。而湖南卫视也投入1亿元,独家翻拍“琼瑶剧”。新《三国》同样如此,总投资同样也是1.5亿元,首轮卫视版权销售(160万/集)+音像制品版权交易(每集9万元)+网络版权(单集15万元)+韩国和日本的海外版权+第二轮卫视和地方台的销售,新《三国》算是赚了一笔。如果放在一个长达4年的周期里算的话,最终,7家投资方又能获得多少可想而知。当然,电视台的盈利额除外。
因为翻拍剧巨大的利润空间,许多卫视更是将影视公司甩在身后,直接参与到第一线抢钱。当年,新版《三国》将传统的投资模式打破,在7家投资方中,除了小马奔腾等影视机构外,安徽、江苏、天津三家卫视无疑成为最大亮点,再加之参与首轮播出的重庆卫视,四家卫视的联合播出平台让新《三国》的投资、播出、营销融为一体。这与单纯的电视剧的购买与引进相比,三家卫视实现了对电视剧本身资源的掌控,使得电视剧与各卫视频道风格与特质相互匹配与融合。
翻拍剧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大行其道,都不是好事,这种现象的风行从侧面也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原创力量不足,编剧人才造血梯队的缺失。即便是在电视产业高度发达和制度化的美国,好莱坞的新片计划也远远超过了原创力量对其的支撑限度。但像国内这种在既无版权也无计划的盲目照搬别人的成品,这还真是一种水平。
自从前几年的《丑女无敌》(翻拍自《丑女贝蒂》),《像风一样离去》(根据韩剧《天国的阶梯》翻拍)、《远东第一监狱》(无疑仿效的是《越狱》)以及《末路天堂》(翻拍自《迷失》)等剧开始,国内的翻拍热潮早已暗流涌动。因此,“什么是翻拍剧”这个看似伪命题的疑问,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考倒了无数媒体和业界参与者。
“四大名著”和10年前的卖座热剧是高收视率的保障,如今重新翻修搬上荧屏,这自然是翻拍剧。那上述直接挪用国外剧本的创意,连角色设置也不作变更的直接仿效,算不算翻拍?当然算,这不仅是被眼下趋利短视的影视产业所胁迫的,而且更是剧组编导无心苦战的结果。你会发现,由于拍摄题材受到钳制,他们的创作思维根本不可能超越这个产业和受众的接受范畴,而这个时候直接翻拍国外已经成功的剧集,则是再合适不过的做法了。
近些年,当海岩和琼瑶的作品失去了往昔的造星能力,当“回锅肉”“雷人剧”转而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因此,有人说:“面对浩浩荡荡而来的翻拍大军,海岩剧继琼瑶剧之后,最终还是放弃了拒绝的架势,与其挣扎反抗,不如享受加入。”所以,海岩在新版三剧上映之前撂下狠话:“翻拍不成功,就彻底退出江湖。”从这段我们都不忍心听下去的话语中,已经明显可以感受到海岩的无力、寂寥与苦苦支撑,即便是他早些年屡试不爽的创作经验,观众也已了如指掌。
翻拍剧的盛行,很明显是题材被限制、产业环境浮躁、创作者功利心强的复杂结果。长此以往,我们只会进入一种往复不断的纠结和恶性循环之中。除了各种开拍期间的噱头,以及新旧作品的对比之外,你很难在翻拍剧本身中发现有营养、正确的东西,观众的观看体验往往被降到最低。刹那间,无数小成本大志向的抗战和谍战剧,如同小蝌蚪找妈妈一样,拥挤在广大“爱国文艺青年”的遥控器前方。不计其数的“龙文章”和“余则成”,或血气方刚、或老谋深算、或装傻充愣,那架势好像要跟谁拼命似的,谁不看谁就是汉奸。一种莫名的冲动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汇集在指尖上。这个时候看看我们手里紧握着的兵器——遥控面板,再看看眼前那是自己的电视机……算了,忍了。就是,电视屏幕砸坏了要自己掏钱换,番茄鸡蛋扔脏了要老婆辛苦擦,只有换台,是最经济成本的泄愤和躲避。谁叫咱们观众好欺负呢。但是你们等着,这事儿没完……
经典翻拍剧回顾:《红楼梦》《三国》新旧场景全面PK
上个世纪由央视拍制的版本,经典程度不言而喻,每一部都是百看不厌的精品。而四部大作里,对原著里那些著名桥段的忠实再现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名著翻拍好不好,还得经典场景里头找,对于新版的“四大名著”而言,每部能否将那些最为家喻户晓的桥段表现好,直接关系到整部剧的成败。下面我们一起作个新老经典场景的对比,新版的翻拍工作能否成功全看这几场戏了,别到时候失败了再说那句老套的:我们都不再适合这个江湖,我们太念旧了……到时候没人可怜你们。
《三国演义》:视觉系盛宴
《三国演义》所传递出的价值观上的争议,可能是四大名著中最大的。有人从书中读到了“忠义仁孝”,有人则看到“奸佞弃信”,所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的忠告。1990年开拍的央视版《三国演义》不仅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分分合合演绎得入木三分,尤其在战略的进程和戏剧推进上,对于原著的忠实表现,绝对令人称道。但时至今日,最为外人所诟病的人物刻画不够、战争场面薄弱依然是其最大软肋。虽然在当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不可否认,老版《三国演义》的人物、武打、画面上先天不足。剧组在演员表演功力、道具真实程度、摄影水平以及大场面的掌控上,在那个时代,其表现可以说无可指摘。但毕竟打斗场面粗糙简单、攻城场景雷同过多、人物刻画呆板笼统,这些问题确实明显。一些串场人物虽然选用功底深厚的实力派,但改编剧本并未突出人物个性。而在战争场面中,尤其越到整部剧的后期,攻城的画面就越简单,对于战争过程的描述也极为粗略。
而新版《三国》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画面的表现,尤其是在战争场面和一些经典场景上,都体现出了浓烈的视觉风格,并且细节之处完善得更加天衣无缝。剧组不再片面追求表现原著的完整,整体上更加注重紧凑感和戏剧冲突,每一个人的性格、台词也更有改编效果。尤其是投资千万的战争特效的使用,更使得新版《三国》在可看性上大大提高。下面就解析新老“三国”一些经典场景,对将要播映的作品有一个观看上的指南。
“三英战吕布”
老戏骨:演员气场十足,战争效果强烈,可惜先天条件限制,浪费一场经典好戏。
新戏精:偶像演员造型拉风,对打画面冲击力十足,镜头角度锐不可当,打响战争第一炮。
PK结果:新人笑,旧人哭
算起来,“三英战吕布”应该是《三国演义》实际意义上的第一场战斗戏,当时十八路诸侯从陈留杀奔虎牢关迎敌,此时吕布出关搦战,随后各路诸侯部下包括穆顺、武安国和公孙瓒都败下阵来,此时便轮到刘关张三兄弟拍马出战。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在战场上的骁勇善战岂是一般人所能比拟。央视版扮演者张光北时年35岁,高大英武,1.84米的身高,加上一双滚圆的牛眼,手持一柄方天画戟,俨然吕布再世一般。尤其是他的马上功夫,很多观众至今记得,当时吕布喜得赤兔,在夕阳下纵情驰骋的绚丽场景。其实张光北是演艺界公认的会“马起扬”的第一人,那个镜头反复拍了36次、4个小时,他的骑马功夫堪称一流。这场戏将他的豪杰英气立刻激发出来。按程序,对面张飞先加入战斗,随后关羽助阵,接着刘备完成最后一击。本是非常激斗的场面,但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居然只用了近身摄影。观众只能看到四个人的近景镜头,几位硬汉在马背上扭捏着身子,口中发出“呼呼哈嘿”的呐喊,动作迟缓、四肢僵硬,再配上沉重的铁器,双方对峙在一起的时候,接上去的是脸部特写,现在看来,果然“很傻很天真”。随着一方的鸣金收兵,这场大战告一段落。
其实这场戏本应是非常出彩的桥段,流传度之广,可见精彩程度。而且也担负着体现打斗风格,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作用。但老版在这方面显然没有发挥出来,新版吕布的扮演者是何润东,之前有人担心他俊美有余,英武不足。但真正上阵后,披上拉风的红袍,绝对好看。而且新版《三国》的马战有一种强烈的重量感和力度感,不管是大场面的战争戏还是武将单挑,演员全是在马背上进行真实的刀枪拼杀,不会有老版中兵器一碰就走人完事的粗糙。
“舌战群儒”
老戏骨:唐国强张弛有度,羽扇纶巾尽显儒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新戏精:陆毅扮相十足有模有样,身形兼备不输前者。
PK结果:打合。
说过武戏,我们再看文戏。“舌战群儒”是原著文戏部分,经典中的经典,这场唇齿对决堪称精彩绝伦。在央视版中,唐国强饰演的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与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20余人免不了一番辩论。结果诸葛亮在东吴诸儒的诘问中从容应对,侃侃而谈,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终使“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陆绩语塞”“严峻低头丧气不能对”“程德枢不能对”,以至众人“尽皆失色”,真可谓三寸之舌能抵百万之兵。
老版将这场戏演绎得几乎完美无瑕,新版《三国》可以比肩便是成功。陆毅自己也说起过,这场是他演得最过瘾的戏,“舌战群儒”部分有大量的台词,再加上拍摄时是同期录音,对台词的要求非常高,导演高希希更要求陆毅要一口气说下来。结果陆毅对台词的熟练掌握使得拍摄非常顺利,预计三天的工作量一天就拍完了,整个过程精彩纷呈,句句蕴含极深的意味,陆毅也将自己的魅力融入到了戏中。
《红楼梦》:不求超越,只愿别穿越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泪酸。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很多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对这首诗印象深刻。当年,曹雪芹落魄西山脚下写就这部旷世奇书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后人会对他有这样纷繁的评价。最早将《红楼梦》故事搬上银幕的人是梅兰芳,1924年秋,当时的民新影片公司将他出演的5出京戏片段剪辑成一部短片,其中就有《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等经典唱段。而整整60年后的1984年,央视版《红楼梦》在导演王扶林、编剧周岭等人的领导下开始筹备建组。时至今日,“87版红楼”已经过去20多年,它留给观众的美好感念早已深入人心。那些昔日令人难忘的场景和镜头,是否会随着北京电视台拍制的新版《红楼梦》的出现而再度绽放于荧屏?
经典大PK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老戏骨:在原著中,刘姥姥是见证贾府兴衰荣辱全过程的人,她一出场就给人们留下很深刻印象。包括后来她数次进入大观园、贾母给她头上插花、在宴席上吃鸽子蛋和螃蟹、怡红院劫遇母蝗虫等,无不显示出她出众的口才和才华。在87版红楼梦中,演员沙玉华好似天生的刘姥姥形象,她既演出了庄稼人的淳朴厚道,又兼备了审时度势的老辣圆滑。尤其是那一张黑黝黝的面孔棱角分明,眉眼之
9zZ3kqJA1ZIwfE6ExDfCUg==间还透露着些许狡猾,唇齿当中又吐露着厚道。尤其是剧中那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的经典台词,至今被广大观众所津津乐道。
在剧中,编导完全按照原作中刘姥姥进园的程序拍就,先通过周瑞家的,然后是平儿,最后见到王熙凤。这一集的戏,演员表现得近乎完美,刘姥姥通过对待贾府上下每一个人的态度,都传递出了自己的处世原则。从托付门人通报、见周瑞家的聊自己的日子艰难、打孙子板儿,再到恭维平儿和王熙凤,每一个小动作和眼神都是精心设计和配合过的。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人们对表演和场景的要求已经细致到如此程度。
新戏精:新版《红楼梦》中刘姥姥的扮演者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老演员叶琳琅,只能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8个字来形容了。单看她入园的扮相,比较雷人,头带上的玉雕帽花被网民笑称“中国联通”标志,还不依不饶地讽刺叶锦添没有创作灵感了。其实这款盘肠纹造型的头带还算有新意,比起十二钗来已经得到很多网民的认可。但大家对这位刘姥姥狡猾有余,善良不足的眼神心生不满,而且一双细白肥满、珠圆玉润的大手实在不像是庄稼老太,倒和贾母有一拼。于是有人问曰,如此富婆还装穷,将来出了事儿,到底是谁投奔谁啊?
经典大PK之“黛玉葬花”
老戏骨:87版里黛玉葬花这场经典戏,是在“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一集里面。是说林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吃了闭门羹,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而生误会,又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遂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原剧中陈晓旭的表演之凄美生动,微蹙的眉头、孱弱的身体、忧郁的眼神,经典程度不用多说。加上摄影师、配乐的天衣无缝,使得该场景成为不少“红迷”心中永恒的经典。尤其是那一曲《葬花吟》,更是感动了一代电视观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秀帘……”演唱者陈力也通过自己的歌声将这出戏的意境完美表现出来,使其成为中国电视荧屏上难以超越的经典之作。
新戏精:从现在公布出的片花来看,新版《红楼梦》的黛玉葬花这场戏,没有走前作写实的路线,而是在体现写意的美感上下足了功夫。更加现代的拍摄条件和技术手段,使得87版《红楼梦》在许多场景上无法展示出的效果,都在新版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这场黛玉葬花是之前选取演员时,经常会被拿来考试的一段,相信整个场景的唯美程度不会令人失望。
大师的背影
时光倒退至14年前的1997年3月,央视版《水浒传》在历经3年零8个月的拍摄周期后终于杀青,这也标志着中国民间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在新世纪到来前,已经全部被搬上过电视荧屏。在经过严格的考证、缜密的研究和高效的制作后,全国的观众终于能够观赏到那个年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妖怪和绿林好汉的一幕幕传奇悲喜剧。
当年,毛宗岗父子托金圣叹搞了个《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后来经过书商们商业手段的操作,逐步将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和吴承恩四人的作品演变为“明清四大奇书”,自此,四大名著的组合基本定型。将近60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曹雪芹笔下“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的痴情悲凉;还是罗贯中卷中“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的血饮沙场;或者施耐庵豪言“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反戈一击;以及吴承恩冥想“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的奇幻绚丽,那些书册中的风光旖旎、锦心绣口,印证了这些古典名著的大师、通俗文学的鼻祖,用尽了自己的才情和感性,哺育文雅,恩泽后人。而大师空留下的落寞,是如今再先进的摄影机都无法捕捉和描绘的。现在我们只能施展无能的力量,在大师们转身后百年孤独的背影里,用无数次的崇敬与造次表达爱意,从未停歇。
如果一开始便连珠炮般告诉你这些人的名字:周岭、蔡晓晴、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杜家福、朱晓平、刘树生、叶式生、周锴、李一波、任凤坡、荀皓、邹忆青、戴英禄、潘引来、杨争光、冉平,你会想到什么?他们就是参与过翻拍老版“四大名著”的副导演和编剧们。在很多国内观众的眼里,翻拍名著本来就是件很不靠谱的事情,四大名著和这四位文学家,就是不朽的恢宏巨著,碰不得。其实,名著不怕碰,上述的这些人如今有的功成名就、官居要职,有的可能仍是一介书生,但他们都通过自己努力成功翻拍了名著,而且成为经典,他们是经典的缔造者,他们就是大师。
在国外,《雾都孤儿》被翻拍过20多次,《安娜·卡列尼娜》5度被改编成电影,《简·爱》被翻拍过8次以上,《傲慢与偏见》6次,《呼啸山庄》5次,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被改编得不计其数。那么,我们自然期待自己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可以用更新的技术和手段,用不同的角度去翻拍,每次都带给观众更新的体验,但这种拍制的态度和方向,必须足够真诚,实力也达标。
如今,人们不会忘却前面的那一长串名字所铸就的成绩,更不会遗漏王扶林、张少林、杨洁的不世之功、影视神话。因为他们,1982、1987、1996、1998在中国电视业成为经典剧诞生的年份,我们自然希望,再记起这样的日子,我们会格外轻松。
(编辑 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