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走进历史的高效课堂

2011-12-29 00:00:00李丹
成才之路 2011年1期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常常过于注重它的深刻严肃而忽视了它的丰富多彩,往往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退缩、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音乐却能轻易地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 欣赏音乐,激发新课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以适宜的歌曲作为新课的导入,往往能够达到语言描述所难以企及的效果。如我在讲岳麓版历史必修(Ⅰ)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就选用了《秦始皇》这首歌作为课前导入。当罗嘉良的“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在学生眼前呈现一位满怀豪情壮志的君王时,巧妙地利用歌词与教材内容的相似,适时地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位君王是谁吗?为什么在他的统治下,人们不敢多说话呢?他为什么能这么狂傲?” 如此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正确的轨道,让他们在饶有兴趣的思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还有,在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时引用《最后的倾诉》,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时引用《七子之歌》,等等。
  二、 引入音乐,深化对史实的理解
  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使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但是新教材中所增加的一些知识,却是90后的学生们所不易理解接受的。如岳麓版历史必修(Ⅲ)的《梨园春秋》这一课,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不熟悉。所以,我搜集了一些较为大众化的戏曲名段,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播放给学生们听,并配以讲解,促进学生对戏曲的理解。如教材中的“北京百姓‘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学生就不大理解。有的学生还问:“昆曲在清朝不是宫廷剧种吗?为什么百姓会不喜欢呢?”而当教室中响起昆曲那沉闷、抑郁的唱腔时,学生恍然大悟地笑了。在戏曲播放完毕时,顺势针对所设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又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 依托乐曲,形成对历史的体会情感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任凭教师在台前滔滔不绝讲解,可学生似乎总难真切地领悟,甚至无动于衷,一脸茫然,难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这时,如果请进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领悟,在音乐中体会,便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我在总结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时,通过让学生欣赏《马赛曲》,让他们在激昂的“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的音乐声中,去体会法国人民争取民主、反对暴政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热情。以音乐为桥梁,把学生带入到那遥远的历史时空之中,便更容易调动其情感,深化其理解。
  历史与音乐可以完美地结合。只要善于运用,让一支支优美的乐曲走进历史课堂,使历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定会达到良好的、高效的教学效果。
  
  (普兰店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