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兴趣引导学生学好化学

2011-12-29 00:00:00刘丹华夏淑香
成才之路 2011年1期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化学,往往不知道如何学习化学,尤其在接触到原子、分子、元素等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更加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喜欢化学而去学习,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新教材的一些特点,引导学生学习。
  一、 利用教材使用了大量的彩色图片
  教材使用了大量的彩色图片,形象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让学生对化学产生亲近感。教师应该加以利用,不能只是生硬地空讲。
  二、 利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材内容
  在教学中,从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选择素材。如燃烧与灭火、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化学肥料、合成材料、营养素的来源,等等。选择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又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并能理解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用大量翔实的资料,让学生明白化学与社会、与人类的生活与健康、与工农业生产、与材料科学密切相关,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生活需要懂得一些化学知识、有了化学知识可帮助自己具备更敏锐的辨别力,从中体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的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感觉到学习化学很有用,能够解决自己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通过空气质量日报、预报,让学生知道空气污染问题,调查研究本地区雨水的PH;向当地农业部门或从事农业生产的亲友、邻居,了解家乡近年来使用化肥的情况。要在教学中渗透低碳的理念,提倡绿色化学,让学生知道化学正在向无污染方向发展。
  三、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力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去探求、去发现。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在认真做好课本上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同时,还要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课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实验课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精神,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第一节实验课时可以先抛开书本,做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比如魔棒点火、滴水点火,让学生睁大好奇的双眼,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现代的学生和以前不同,尤其是城乡的孩子更具有差距,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科技发达、社会进步的同时,他们对于各种知识的了解途径也有所不同,思维也更加活跃。他们对生活的一些现象已经有所熟悉,在探究实验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抛出问题,方式不能一成不变。比如,探究蜡烛燃烧后的白烟是什么(二氧化碳、水蒸气、石蜡蒸气),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是石蜡蒸气而不是另外两种?
  四、 合理结合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当然,对于比较抽象、难以与生活联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是难以突破的。如化学中涉及许多微观世界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受其想象力的局限,比较难于掌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科技的发达,与时俱进,利用计算机将微观世界在微机里立体地、多方位地、动态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讲化学“分子和原子”一节课时,使用计算机模拟装置,绘出几个带有颜色的圆球,蓝色的代表氧原子、绿色的代表氢原子。然后让这些圆球动起来,先是无规则运动,继而是通电后的分子破裂,紧接着是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十分形象、生动,学生看了兴趣十足。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可以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快为慢,使微观看不见的变为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从而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水分子电解的原理,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重点。
  五、 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交叉
  教学中要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交叉,将实验讲透。比如,拉瓦锡测定空气的成分实验教学中,有的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汞液面为什么会上升?由于中学物理教材的编排,此时压强的知识学生还不是很能理解,应该用简单的生活实例解释,不能脱离学生的现有知识。我们需要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不断充电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化学学科的教学研究,要学会相关的知识,用渊博的知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引起共鸣,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学习化学,学好化学。
  
  (1.普兰店市第39中学;2.普兰店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