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系统哲学的指导下,从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系统科学和管理理论为依据,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的新模式,并力图将新模式尽快地引入我国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中,以科学发展的最新思路解决好我国学校体育管理问题,为学校体育管理科学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系统哲学;学校体育;管理模式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学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激烈的影响。”而体育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也仅仅是近一二百年的事,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对管理的研究,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技术应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管理学家都在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开展研究。例如,日本1970年出版的《体育管理学》、美国1979年出版的《现代体育运动管理与实践》,这些著作的出版对世界上各国的学校体育管理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使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继日本、美国之后,前苏联、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开始研究这门学科,对体育管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已越来越受全世界的关注。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体育活动规模的日益扩大,人们对体育管理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原有的植根于传统管理理论的体育管理模式也越来越显示出其滞后性,管理的思想基础不明确、不完善,管理的方法与技术不能及时、准确地解决实际发生的体育问题。
近几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新近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偏差及理论根源进行了深层分析,重新构建了层次清晰、表述简明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目标应是“普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因此,学校体育管理者应迅速调整位置,确立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管理目标,优化管理机构,明确权限划分,调整运行机制。
一、 对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特点分析
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体构成的有机组织系统,通过系统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系统有以下特点。
(1)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系统信息的复杂性。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信息传递处理机制实际上就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信息网。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体育管理模式对体育信息的认识、处理显然不够。所以,我们就必须用现代化的意识和眼光去认识和利用这一复杂的信息网络。从认识上看,传统的体育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现信息的传递处理机制是纵横交错的信息网,从处理方法上看,以纸、笔为媒介,以人为主的传递还是体育信息处理的主要方式,在越来越复杂的体育信息面前,这种方式已经显得过于落后了。因此,以系统哲学为指导的全新的体育管理模式体系,必须为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动态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2)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系统信息的可控性。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的可控性又叫体育管理的系统的可调序列性。我国学校体育的体育管理系统是以人为本,在保持系统相对稳定的状态或变动过程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可以人为调节、修改和补充。在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的其他活动中,紧紧依靠经验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序列可调的需要了。缺乏明确的管理思想基础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得传统的体育管理模式组织机制坚硬、灵活性不大,各子系统间的关系相对固定,无法解决序列可调的问题。在系统运行方面管理系统中人的积极性不大,除最高层外,其余各层的运行都基本上是被动甚至适应付性,信息的传播及序列的调整过分依赖领导,给调整带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系统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近年来,系统科学在体育领域成功运用表明了这一点。本系统的可控性吸引着系统科学向体育领域渗透,同时又为这种渗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我国学校体育全新的体育管理模式亟待建立
(1)构建我国学校体育全新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系统科学是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研究的必然选择,管理方法论即管理哲学问题,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管理的主客体矛盾运行规律的科学。任何管理学说和分支都应该也必须接受一定管理哲学指导,管理理论贯穿于整个管理学说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一般而言,任何管理理论和方法总是与一定的思想相联系,任何管理者也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指导下工作。以系统科学为指导的我国学校体育管理模式,由认知体系与方法体系两大部分组成,前者是以系统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系统思想的哲学表述,贝塔朗菲、普里高津、哈肯等科学家的系统观点,作为认识和观察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管理体系的思想理论基础。认知体系具体表现在要将整个学校体育管理活动看成一个系统,并划清这一系统的子系统,分析子系统间的联系与界限,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协调配合、高效有序的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机制。方法体系具体表现就是对系统、目标、子系统、子目标的管理实践过程。
(2)以系统科学为指导的我国学校体育管理模式的建立。以系统科学为指导的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系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式的管理机制,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圆形的管理模式。即把我国学校体育管理分为师资子系统、体育课程子系统、学生子系统、训练竞赛子系统、体育管理者子系统5大系统,并对这5个子系统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这5个子系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着相互之间的交叉依赖关系,如训练子系统和学生子系统,师资子系统与体育课程子系统是密不可分的,管理者子系统更是以其他子系统作为工作的内容和存在的基础。这也充分表明了这5大系统中管理者是核心,管理职能向外辐射,管理效果向内敛聚,传统的直线式组织体制已很难表示这种复杂的关系。而这一圆形管理体系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有:①5大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各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表现出极强的连通性。②作为总体系统的圆不总是处于稳定状态,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按照普里高津的观点,开放的系统最终应该形成耗散结构,而系统组织机制的原型示意图正好体现了这一思想。管理者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是作为核心存在的,它对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必须根据内敛的管理效果,适时调整向外辐射的管理职能,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子系统能够在“失衡——调整——失衡”的状态下形成有序稳定的结构,充分体现整个系统的动态发展,使系统能够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结构的调整和更新。这样,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动态发展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将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系统划分为师资子系统、体育课程子系统、学生子系统、训练竞赛子系统、体育管理者子系统5大系统可以理顺思路,这种管理模式在理论上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是可行的。一旦实施,就会极大地提高我国学校体育的管理水平。
科学的管理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学校体育管理应当遵循科学管理的规律,只有这样学校体育工作才能完成其培养人才的目的。我国学校体育管理面临着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严重滞后于实际体育问题的不利局面,残存着主观的、经验的管理模式。而清晰、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模式并没有建立起来,其原有零碎分散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因此,建立结构分明、层次清晰、科学的、合理的、实事求是的体育管理新模式,就成了我国学校体育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苗东升.系统科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