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在教和学的双向过程中,两大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都碰到了困难。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教”与“学”的“谐振”效应缺乏,教学效益低下。本文旨在从提高课堂效益的层面上探讨英语课堂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共振关系,并提出实施和谐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教师;学生;和谐英语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当一批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更有甚者和英语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放弃或半放弃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教师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目的,教学效益低下,教师和学生身心疲惫,教学过程“谐振”效应缺乏。于是,和谐英语课堂教学应运而生。和谐英语课堂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调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存在于和谐的动态过程中,促使教师学生的课堂终极目标达成一致,最终使学生获得和谐情感、和谐认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总之,和谐英语课堂教学就是以和谐的教育手段去培养有实际语用能力并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和谐英语课堂教学。
一、 创设课堂和谐氛围
罗杰斯(C.R.Rogers)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是情感活动的过程,教师应以情感活动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人性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状态中去求知、去探索。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民主思想深入其心。作为英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想变化,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成人感和独立性的需要。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需要理解与尊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尊重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还应贯彻在实际行动中,成为学生的心理支持者(psychological supporter)。当一个学生成功地回答出一个问题后,教师发自内心由衷地赞赏:I’m amazed that you have answered the question so well.”“You did a good job.”这样情真意切的表扬令学生受宠若惊,更激发了他以后回答问题的信心。英语毕竟不是母语,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存在着胆怯、惧怕的心理,或站着而不回答,或声轻如蚊子。这时,教师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信心。一句真诚的“Don’t be shy. I believe you can”,缓解了学生的紧张,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与期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期和谐的英语课堂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摆脱自卑、胆怯、害羞等不良心理特征,养成自信、乐观、开朗等良好心理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教育目标中情感与价值的一个体现。实际上,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的课堂语言输入。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认为情感因素对输入有着过滤的作用,会加速或阻碍语言的习得。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心情舒畅,语言输入过滤的程度就低,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有效输入。
二、 激活师生和谐“对流”
和谐的英语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平台。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投入、主动“对流”,就没有和谐的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适时地抛“疑”。笔者认为,衡量一节课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程度,也就是看学生是否已被教师“卷入学习”。笔者在执教某些阅读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该阅读材料,并通过导学案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针对课文理解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在课堂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通过PPT以Questions from you的形式抛出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探究。疑问来自于学生,解决于学生,感悟于学生。教师抛问题,师生析答案,课堂交流顺畅,气氛热烈,认知逐渐达成,能力逐步提升。和谐“对流”还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与创造不可受禁锢,因为他们是课堂教学的生成点,是课堂目标的一种高级形式。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4 Unit 1 Project: Developing an ad campaign这一节课时,笔者设计了根据课文所学创作一则公益广告的小组活动。在小组展示环节,有一组学生采用了play 的形式,富有感情地呈现了以 Let’s help the people suffering from the Yushu earthquake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及其制作过程。呈现内容新颖,感情真挚,既操练了英语,又进行了情感的熏陶,笔者和其他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起了掌,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了高潮,学生找到了使用英语的快乐感和创造的成就感。笔者认为,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找到成就感是高效课堂的一种体现,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课堂师生“对流”的时候,教师要提供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信息刺激,否则会产生“脱钩”现象,“对流”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也就谈不上教学效益了。
三、 把握教学和谐节奏
和谐的教学节奏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富有美感的变化过程。它应该是一个有张有弛、有起有伏、有动有静、有难有易的动态过程,它能让学生陶醉于课堂、感悟于课堂、成就于课堂。一堂节奏和谐的英语课,就是师生共同创造美、享受美的艺术课。
一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是始终如一的。所以,从新课的导入,到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新授课内容,再到创造性的生成,这一系列过程中过渡要自然,节奏要和谐。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消化和吸收。一堂课应有低谷和高潮,“低谷”是蓄势,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积累,“高潮”是学生创造性地发挥,是产出,是课堂目标的体现。英语课堂中,要注意动静结合,“静”是指给予学生听、看、思等活动,“动”是指对话、表演、讨论等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教学活动。“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一堂课动多静少,容易产生表面的“繁华”,课堂也容易失控,而且不利于思维的养成。一堂课静多动少,则课堂气氛容易沉闷,学生感觉压抑,思维也大打折扣了。所以笔者认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恰到好处地开展一些活动,如讨论、竞赛等,形成和谐教学节奏,进而达到活跃思维,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
一节英语课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可过难,过难则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克拉申提出的语言输入i+1原理中,把学生目前的语言能力用i表示,语言输入既不能大大超出学生现有的水平,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