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切入点的把握

2011-12-29 00:00:00姜隆
成才之路 2011年1期


  摘要:教师要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教学场景。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就要求教师要恰当地处理教材,特别是选择好教材的切入点。这样,既能让学生快速地找准文章的重点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切入点;语文教学;教材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烦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要在把握教材整体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抓住切入点。所谓“切入点”,也就是突破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通过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
  一、 导语中设置悬念
  好的导入,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北京市教育学院的张斌福老师在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时候,别出心裁。一上课,他就把这篇新闻播给大家听,读完一遍,他问同学记住多少内容时,学生只记住了作者毛泽东以及半个题目“人民解放军渡长江”。张老师问:“有多少人渡江呢?这些人怎么过的长江呢?”学生不停地摇头。这时张老师才发给同学文章,让他们看文章来回答。同学们拿到文章后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很是专注,而且很多同学都把手举了起来。这种切入方式很别致,吊起了学生“胃口”,学生自然很自觉地去读书了。再如,我们学习《信客》一文时,把信客的图片拿给学生看后,他们会急切地想知道这种人的生活、工作及心理,激起了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给学生制造各种惊喜、悬念、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收到神奇的效果。
  二、 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在新授一篇课文时,只有学生主动学才会收到最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切入课文时和学生有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我们在讲《春酒》这篇文章时,学生只是知道过年时一些高兴的事情,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压岁钱,家长会在那一刻满足他们所有的愿望。在学生了解这些后,我们可以设置问题:“如果大年三十的晚上,你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没有亲人陪同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一定会说“孤单、难过、想家”,从而引入了文章的主题——思乡之情。
  三、 把握主旨
  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有些文章只要抓住文章的主旨,就可以完全掌握文章的内容。例如朱自清的《背影》,看标题就可以知道作者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沿着标题追问:这是父亲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时的背影?这背影凝聚了父子之间怎样的感情?经过这样追问,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主旨。
  四、 从重点、难点切入
  鲁迅的文章内容比较深刻,语言比较难懂,初中学生学起来有时有些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这些文章的时候,要从重点和难点入手进行启发。例如《雪》,怎样理解“那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一句?这句话对江南的雪与朔北的雪作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北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明白了这一问题,作者敢于直面怀疑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思想感情也就表现了出来。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我们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他们才会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 创设情境——充分使用多媒体
  (1)美读切入。这是让初一学生走进语言、进入情景比较好的切入点。要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体会文章的内涵。比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2)音乐切入。我们在讲《背影》一文时,要让学生深深地体会父亲的爱。在这节课上,让学生充分分析课文之后,静静地倾听刘和刚的《父亲》: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在这个时候,学生会想起自己的父母,在学习了文章写法的同时还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3)图片切入。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的时候,我们在多媒体上放映了很多中外的桥梁图片,先让学生对桥梁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再把中国石拱桥的图片放出来,根据图片对学生进行讲解,从而加深他们对说明文的认识。这样的讲解,比死板的看书效果更好。
  无论我们在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切入点,最佳切入点的选择一定要关注到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学生,效果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聂仲生.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J].中
   学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