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为抓手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2011-12-29 00:00:00李秀纺
成才之路 2011年1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经验,学会运用语言的本领。”“学得语言,提高语文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然而,纵观各种场合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以课文负载的信息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围绕思想内容条分缕析,造成耗时多收效微的现象。在语文课时少、教材信息量大这样相矛盾的状况下,我反复学习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不断地探索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将结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感悟语言
  中年级是培养学生理解词和句的能力的重要阶段,课文的主要内容往往体现在某些词语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从而了解课文全貌,把握重点,初步把握思想内容。学生升上三年级后,课文的篇幅长了,我开始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于预习,我提出的要求是:“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在较难或易错的生字上做上记号;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顺,在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课上,我经常从学生预习时产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到讨论学习的时候他们也就能特别集中注意力,这样就大大增进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如《意大利的爱国少年》这一课,不但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相差甚远,而且生字较多,生词也多。“衣衫褴褛、侮辱、劈头盖脸、大义凛然”这些词大多是书面语,平时很少接触,却是本课的重点词,估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提出预习时产生的问题。生:什么叫“衣衫褴褛”?生:我从课文的插图看出了“衣衫褴褛就是衣服很破,打了很多补丁。”师:××同学真聪明,学会了借助插图理解词语。你们能再联系生活,说说你在什么情况,什么地方看到衣衫褴褛的人?生:我在校门口,看到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向同学要钱。生:我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看到地震灾区的人们衣衫褴褛。……师:从“衣衫褴褛”这个词,你能结合上文联想到这个少年的遭遇吗?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读。生:两年前,他被拐卖给一个马戏班,……他实在受不了这些人的虐待……在此,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语句“打他,骂他,欺负他,逼他干重活,还不让他吃饱饭”,理解“虐待”的意思,再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少年的凄凉遭遇,感悟少年回国的坚定决心。生:我不理解“酒兴”是什么意思?生:我外公喝完酒后,就会开着电视大声唱歌、跳舞。外婆说他是耍酒疯。生:我爸爸喝完酒后,话就特别多。……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了“酒兴”的意思,于是,我再趁机引导学生讨论“乘客们乘着酒兴,扔钱给少年,是不是出自对少年的同情?”生:不是,只是为了寻开心。就这样,学生通过对“酒兴”一词的理解,对“侮辱”一词也就有了模糊认识和理解。生:“劈头盖脸”什么意思?“大义凛然”什么意思?我引导学生抓住“突然拉开”“扔”“砸”“跳下床”“站直了身子”等动词,进行表演、感情朗读,理解词义,学生对于少年坚强不屈的爱国情怀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非常重视学生的提问,尽量用学生的提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
  二、 赏析精彩段落,揣摩品味语言
  语文阅读能力既以语言为核心,语文阅读教学就必须建立以学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在学生整体认读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概貌后,教师要慧眼识珠,精心选择值得揣摩品味的课文言语,让学生推敲传神的字眼,品评优美的句式,剖析独到的表现手法,玩味精妙的构思,领悟含义丰富的句子,或咀嚼有个性的对话等,并从中获得课文的意蕴、主旨。
  《你一定会听见的》这是一篇抒情散文,特别表现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乍一看好像没有什么次序地罗列了各种声音,实际上作者的思路很清晰,可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还不会概括段意,要理清课文思路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根据课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后启发思考“课文告诉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听见各种声音?”学生很快便能抓出课文的中心段“用心听吧,你一定会听出的,然后你会微笑:世界的声音是多么丰富,多么美妙”。紧接着,我出示课文第3~5自然段,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的相似之处:它们都以反问句开头启发读者回忆想象,再罗列事例,最后以反问结束,启发读者责问自己,为什么这么美妙的、本该熟悉的声音自己却没有注意到?第3自然段我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唱歌”“啃骨头”“吵架”“啄米吃”想象这些熟悉的动物发出的声音;第4自然段抓住动词“掠过”“拂过”“呼啸着穿过”“卷起”通过动作演示,联系实际想象,感受风由轻到重、由小到大,响声越来越响,领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第5自然段从“奔向”体会清泉的活泼欢快,“砸”感受大雨的猛烈,“落”感觉小水滴的轻快,水声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同样让人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最后,要求学生用“当……当……当……”“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的句式仿写一段话,注意用上合适的动词描绘发出声音时的动态,用上恰当的象声词或描摹声音的词语,描绘你面对的情景。这样做到读写结合,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迁移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回自己的祖国去》全文主要以对话为主,人物的感情尽显其中。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回自己的祖国去”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让学生通过课文插图看出华罗庚一家要回自己的祖国去,那兴奋的表情溢于言表。接着,指导学生朗读1~9自然段,抓住重点词“疾步”“冲着”“惊喜”“总算”“激动”“斩钉截铁”,了解华罗庚与妻子从报纸上看到自己的祖国解放了的消息后,那种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在朗读指导中,华罗庚怎么表达回祖国的决心呢?妻子问:“我们怎么办?”他立刻回答:“回自己的祖国去!”而且连用两个“回去”。为了回自己的祖国,房子、汽车都可以舍弃。华罗庚这样的态度,这种说话的语气,就是“斩钉截铁”。在反复地咀嚼语言,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写话时自然流露表达出来。例如,我班洪羽琰同学写的《玉兰树被刮倒之后》:“老师们围在一起,有的叹息,有的议论,有的大叫起来:校长,我们怎么办?有的说:把玉兰树砍了吧?校长斩钉截铁地说:不行,玉兰树是我们一起种下的。到夏天,它发出的香味让我们心情舒畅。现在,它有难,我们必须拔刀相助!”
  言语的揣摩品味主要目的在于学习语言表达技巧,积累语文感性经验。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领悟课文语言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适时引导学生从纷繁的现象中把握规律,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以便迁移运用。
  三、 还原文本画面,想象创造语言
  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大多充满形象。而文本的形象,与影视、绘画、雕塑等形象不同,它不具有实体性,不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能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直接感觉它们,而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中介诉诸于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人们只有在了解语言的前提下,通过想象、联想,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感受并还原出形象。《竹里馆》这首诗,班上的学生在《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里已背过。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时,我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同学们,背了这首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生:我听到了丁冬的琴声。师:从哪儿听到?生:弹琴复长啸。生:我听到竹林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为诗人弹奏的美妙琴声鼓掌,又好像在赞叹诗人弹奏得真好。师:你发挥想象听出声音,真了不起!生:我听到了回声。师(故作疑惑状):为什么?生:我看到课文的插图画着诗人在空旷的竹林里弹琴,就会产生回声。师:再用心听听,你还听到了什么?(生摇头)师:轻轻闭上眼睛,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老师描述的话语中想象画面,看看你还能听到些什么?“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王维抱着心爱的古琴,独自安坐在幽静的竹林中,他时而弹奏一支美妙悦耳的琴曲,时而放声高歌长啸;竹林中如此幽静,只有那穿过苍枝翠叶照到地面的皎洁清辉伴着诗人。”生:我听到诗人边弹琴,边唱歌的声音。生:我听到了月亮发出的笑声。它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师:用心听,你能听到自然界中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你想象的画面中,你知道诗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生:悠闲的生活。师:带着你们的体会,根据节奏,按平长仄短的腔调吟诵古诗。有时候,学生单凭再造想象还原形象可能有困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言语描摹、画面再现、媒体演播、角色扮演等方式,再现文本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体验,从而获得感悟。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产生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抓住关键部分(可以是一个自然段,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语)前后联系,上下贯通,认识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从中内化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积累语文感性经验,凭借课文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每一个语文老师只有把握语文阅读的本质,明确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阅读教学才不致迷失航向,才能走出费时低效的怪圈,走上合乎规律的高效之路。
   (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