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有效合作激发学生潜能

2011-12-29 00:00:00沈玉刚
成才之路 2011年1期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具有全员参与、优势互补、解疑释难、主动探索、激发兴趣的特点。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新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讨论,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合作,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一、 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有许多方法,纵观同行们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多数倾向于异质分组的原则。为了取得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前,教师应该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和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应当要求学生表明愿意和哪些同学在一起。可以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分到一起,形成一种互补。在参与全班交流中,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能较好地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原则,培养学生平等参与意识。另外,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合作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二、 设计合作内容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认真备课,所创设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长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合作的学习时间是多少等。通过教师对内容的精心设计,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猜想、尝试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 把握合作时机
  (1)个人操作困难时进行合作学习。案例1:在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课安排的活动中,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如橡皮泥和牙签或包装盒、硬纸片等)做一些立体图形,如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等。这些工作,若由个人完成,操作较为困难,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地选择实验工具来操作,共同完成这一实验。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参与,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以及与他人的讨论,寻求合理答案,使他们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2)遇到难题求助时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遇到难题教师趁势可提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得以解决。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解法不唯一时进行合作学习。案例2:在七年级上册“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这一节活动中,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有哪几种情形这一问题的探索时,用不同的方法就可得到不同的展开图,可以让学生先思考研究,再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尽可能多地找出各个答案,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可开拓学生的思维。
  (4)问题有争议时进行合作学习。当学生对问题的意见不一致时,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辩论。让他们在争论中达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合作必有争论,争论的情境和气氛应是合作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应强调整体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在合作的气氛下,争论无所谓输赢,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
  四、 科学合作评价
  通过小组评价,小组内的同学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特别是原来一些得不到表扬的学困生在小组内经常得到同组同学的鼓励。有的还能得到同班同学的掌声,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益高涨。近两年多来,我带两个初中班的数学教学,进行课堂合作教学的实践,取得明显的效果。这大大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学生之间较为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困难也减少了。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民主合作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经历成功的体验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也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投入学习。教师、学生们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不仅学生之间要相互合作,师生之间也要相互合作,营造心理相融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拓宽和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并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有时讨论中出现“争执不下”的现象,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多查找相关资料,多做思考和交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专心倾听别人发表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汲取彼此的智慧,尊重事实,形成共识等。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建湖县建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