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而成人沉迷于“偷菜”,则是一段时间以来的另一大热点话题。看来,网络游戏引发的问题并不仅仅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像教师、公务员、公司白领这样的成年人群,也并不具有免疫功能。
几年前,我玩过一款祖玛游戏,就是在癞蛤蟆吐出的泡泡滚进洞里之前将其消灭掉。这款游戏其实很简单,但是你总想过关,总想一关一关地全打过去。我告诫自己如果打过所有关就罢手,可是等你打完了所有关,你还想从头再来,看能不能打得更好。我很清楚沉迷于游戏对于身心都绝无好处,我在中途卸载过,但禁不住诱惑又装上了。我第二次卸载后就再没有重装过,而且从那以后我再没有玩过任何游戏。事实也证明,不去碰是远离游戏的最好办法,从这一点上看,网络游戏和毒品是很相像的,只是对毒品的危害我们怀有足够的畏惧,而网络游戏因为“游戏”的外衣,我们可能过于低估它强大的致瘾性以及成瘾后对于身心的伤害了。
网络在带给我们革命性的便捷生活的同时,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多种多样,其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可能还以正面形象出现,在你不知不觉当中消耗你宝贵的生命。我早已不玩游戏,也不聊QQ,我只是在网络上了解资讯、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可是我发现鼠标在这里点一下那里点一下,一个上午就过去了,一个下午又过去了,一天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至于收获嘛,躺在床上的时候实在是想不起来今天撒过的一网网到底网住了什么?鱼没有,泥鳅没有,甚至连虾米也没有。网络上不是有浩瀚的资讯吗?我不是在网络上便捷地获取资讯吗?可为什么一无所获呢?一年前我就断了家里的网络,没有网络的夜晚也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感觉很好。我在无网络的晚上读了一本本好书,那种走进人文风景的受益感,绝不是在网络上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所谓冲浪感可以比拟的。想一想白天在办公室,就因为手边有一台电脑,握着鼠标这里点点,那里点点;这里链接一下,那里链接一下;这个搜索一下,那个搜索一下,一天过去了,时间流逝了。
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不上网,是对自身生命的一种把持。因为生命是由‘时间’和‘注意力’组成的,而最有可能夺去我的‘时间’和‘注意力’的,就是信息的洪水。信息看似重要,其实未必,百分之九十九是消耗性的。它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你占有了它,其实,恰恰是它占有了你。”
在社会大众被广泛地裹挟进网络的今天,漏网之人究竟有多少呢?说不上网的余秋雨先生其实也上网,或者说他起码上过网,但他是睿智的精明人,他随即就洞察了网络在展现出巨大诱惑的同时也暗含的巨大消耗性,他看到“时间”“注意力”这些表象后的宝贵生命。把“不上网”上升到“是对自身生命的一种把持”,听起来小题大做、故弄玄虚,甚至有点文人的矫情,但面对现实,我们无论如何都当视为智者的告诫。
既然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生活无可避免,那么我们只能养成良好的网络生活习惯。触网,而不要落网。
(孟津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