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1-12-29 00:00:00葛福春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摘要:人,作为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美术教育是一门副课,但它对教育人带来的作用并不是“副”,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重要。因为创造性思维正是素质教育极其重要的核心内容,另外美术的价值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中学阶段决不能轻视,而要重视它。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上面提到的“民族素质”,实质上就是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也是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多元化、创造型的拔尖人才。这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我国的教育方针早就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国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简称“五育”)。 其实“五育”就是素质教育的前身和代名词,两者都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学校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已成我国教育界的共识。而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美术教育的特点
  1. 美术教育的价值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阐述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
  其中“创新精神的形成”是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的重要特征和内容。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根据中国的国情,培养“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是我们国家的当务之急。
  2. 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增强人的审美意识。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人格完善,身心健康,所以它被称为“愉快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创造。”这是我国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也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不注重个人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是社会中每个成员的不幸,更是这个民族的悲哀。”
  3. 对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传统的美术教学只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美术知识和审美能力,但不够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美术教学则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
  近来有不少国内外教育专家指出,美术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明显的。
  (1)因为美术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它既是心智技能活动,又是运动操作技能活动,它要求学生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并用,是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综合利用发展的过程。
  (2)美术教学活动具有灵活的弹性,没有不可改变的模式,允许有不同的教学方案,并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形式标新立异,学生的表现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3)美术教学是形象思维的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右半脑功能的特殊性;而数理化教学是逻辑思维。中国第一位美术教育硕士尹少淳认为:“美术教育应建构在科学与艺术的品质相结合的基础上。”
  二、中学生的特点
  绘画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学阶段,中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出求知欲、好奇心强,富于幻想,处于完善人格的逐步形成时期。实践证明,美术教育对学生智力具有开发功能,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美术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写生对象的观察、比较、表现,要求学生在整体上准确把握对象的结构、比例、明暗、色彩特征与关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感觉能力与想象力。众所周知,观察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门户,创造与欣赏是学生审美的高级形式。
  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育的目标、思想、观念、任务也要改变原来“应试教育”旧的模式,不能总是光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要着重于学生的“能力素质”;不能老从书本上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记得有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学生)获取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何谓创造性思维?总的来说,它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于一种模式、一个方向,从上下、前后、左右等不同的角度和空间来思考问题,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纵向思维与横思维、多向思维与侧向思维。
  1. 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
  人们一般习惯于正向思维,而不注意反向思维,反向思维也称逆向思维,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如艺术大师毕加索勇于对原来的绘画形式进行不断的否定,从而形成了他后期作品的特点:人物的正面和侧面的体积感、空间感被打破,画面被分解成几何切面,使它们重叠,从而形成多视点、具有动感的形象画面,创造了世界上极有影响的立体分解派的绘画风格。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应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看问题要采取“多视点”的方法。教师在讲解美术作品过程中,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学生有所借鉴,融会贯通。
  2. 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
  纵向思维是侧重于将事物发展中的不同时期加以比较,以了解其发展历史,分析现状。横向思维是把事物发展中某时期的不同形式进行比较,把握其“个性”特征。这两种思维属于比较性思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以知识进行综合比较鉴别。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在《图案设计》教学中运用较广泛。例如图案设计中的夸张、变形,把写实的图案变成抽象的形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从现代平面设计的各种不同构成形式中吸取精华,取长补短,开拓了设计思路(如对称、均衡、渐变等)。只要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作品,多善于总结指导,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听起来就会一清二楚。
  3. 多向思维与侧向思维
  多向思维是按事物多种不同的类型、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比较;侧向思维是不同思维领域的之间的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意识地由此及彼,从而在其他事物领域中取得启发和灵感,产生新的设想和思路。
  这两种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也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习惯。如上《标志设计》一课时,教师先介绍标志设计的概念、特点、分类、作用等,然后根据课本标志的几种艺术表现形式(汉字型、字母型、具象型、抽象型等)让学生自选题目,多画草图,反复思考,突出创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总之,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统筹规划,要有教学目的,设计上要有整体观念,教学方法上要灵活运用,教学气氛上不能死气沉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切忌呆板教条,如给学生限定框框等,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才能的发挥。同时,美术教师还要对学生好的设想、创意和构思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开拓型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
   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