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走进地理课堂

2011-12-29 00:00:00牛率仁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摘要:教学是门艺术,要努力追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境界,就要实现生活化、实践化。通过教学活动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生活实例,把生活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让知识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走进课程。
  关键词: 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地理知识技能;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与生活联系,“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因而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的需要,重建学生生活,让地理课程从纯科学中走出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要在地理教学中密切关注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利用地理环境育人;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地学习。
  一、选择有兴趣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 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这需要教师把呆板的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乐园。环境中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若不失时机地借助一些事物作为问题突破口,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欲望。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如讲述旅游业时,借助我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让学生谈谈发展旅游业的作用和意义,思考如何改善旅游环境,推动我市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生活现象中很多东西是司空见惯的,但却常常被忽视掉,从这里边发现问题总能引起学生兴奋,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中蕴藏着神奇。
  2. 选择实际生活内容,在实际应用中学习
  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地理学习的终结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用途,使学生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许多地理知识,例如如何根据交通图选择出行的路线和交通工具,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和生活等。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自然环境的烙印,教师应结合教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例如人为什么夏天喜欢穿白色衣服?为什么本地正午日影总朝北?……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现象,能引起他们的探究心理,让他们体验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从而对地理建立一种需求感。
  二、激活学生生活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
  1. 开发学生经验资源,感受生活体验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有自己不同的经历和体验。教师在授课时,可让学生列举他们的所见所闻。例如在学习水陆受热不均时,利用夏天在河里游泳时的体验,让学生谈谈中午沙滩与河水温度的差异,晚上沙滩与河水温度有什么不同?又如在学习工业区位选择时,可以请学生讨论我市姚孟电厂的区位是否合理,影响因素有哪些?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日常行为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留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形成保护环境污染的习惯。
  2. 改造教育环境,增强情感体验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素材,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教师要创设一种情景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一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可以学生熟知的事物和日常经验作为原型,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以改造,从而达到理解相关知识进而形成地理能力的最终目的。如在讲述气压带和风带时,该知识抽象、理论性强,人所共知。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方式:第一排学生为赤道,第二排学生为300 N,第三排学生为600 N,第四排学生为900N,先请代表高压带的学生先起立,低压带的学生用手示意气流运动的方向,然后提问学生代表什么气压带?并用手代表北半球西风和信风偏向。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学习地球章节内容时,由于学生的空间感不够强,对经纬线的特征把握不到位,我便把西瓜作为模型,以其纹理假想为经线,以它的瓜蒂当成地轴,以横切面为赤道面……如此引申开来,学生的学习便不再枯燥乏味。相反,置身于教室中,看到整个“地球”,学生豁然开朗,乐而学之。
  3. 运用地理知识增强创新能力
  学生缺乏生活的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训练,能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学完热力环流原理知识后,学生通过踊跃发言和积极讨论后,提出了当地水泥厂布局是否合理的问题,还联系到了类似的蕴涵热力原理的电冰箱、空调内的空气流动状况等。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今天的学生,也许就是明天的乡长、厂长,也可能是个体劳动者。本地适合发展哪种农业生产?工厂厂址选在哪里合适?……这些问题都可能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在地理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求真、行善、审美、健体
  过去学生常会向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学习地理有什么用?”对学生来说,这个“用”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现象和问题;能够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现和解决身边处处存在的地理问题。因此,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可能让学生感知哪些地理知识有用或无用,才能发现对自己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大气垂直分层后,让学生在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
  综上所述,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讲授学生身边的生活地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的魅力,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一切,用地理的头脑去思考和分析周围的一切,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