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创新的时代,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推进和语文学科教育的发展,加强中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势在必行。
“阅读,具有结构生命的哲学意义”,也就是说,阅读要通过对文本的结构,寻找生命的痕迹。从阅读活动的实践来看,阅读的主体就是学生,他们的阅读过程决定了阅读的质量,他们缺乏对长篇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淡化,从而了导致个性认知与感悟的缺乏。一部长篇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开放的特征,它的意义存在于与读者的交流中,阅读者缺乏主体性就会产生畏缩心理,那么,这种阅读的结构生命意义就不会得以体现。
1. 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为教师,应明确以下能力目标。一是认读感知能力,它以敏锐的语感能力为核心,要求认读速度快,广度大,感知领悟性强,准确性高。其次是理解和分析能力,它是折射在认读感知基础上对语句所作的解释和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分解和剖析。
2. 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式
长篇文学作品是很难驾驭的,学生应掌握多种阅读方法,运用多种阅读方式。为使中学生尽快形成有效的阅读方法,教师有必要进行具体的指导。例如:
(1)走马观花,了解概貌。在读整本书之前先读序言和后面的跋,了解书的大致内容,走马观花地翻一翻,并对全书的主旨、写作意图加以正确地理解。
(2)浏览目录,初识眉目。成本的书虽然结构复杂、头绪繁多,但一般都会用目录的形式显示全篇的结构提纲。让学生阅读一下全书的目录,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全书的结构,提取内容要点,选择阅读的重点。
(3)泛读精读,整体把握。用略读、浏览的方法通读全书,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或作品的主要观点。再用精读的方法阅读精彩片段,评品作品的典型意义、艺术价值、语言特点,或探究人生经验等。
3. 走进学生的独特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心理。首先,要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为文学作品浸润了生活的真谛。其次,要重视个体的阅读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异质阅读,能发现学生与文学作品在思想感情上的触发点。再次是激活学生的主体性精神。没有主体性精神,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只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
4. 注意长篇阅读中的引导
在阅读长篇文学作品时,整体的把握和效率的提高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应注重引导。比如,长篇阅读与一般阅读有哪些区别;怎样从整体把握,局部品味;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的技能……对于这些,教师都应该适当给予引导,让学生少走弯路。
当然,中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驾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应尊重学生心理,注重训练的合理性和科学的阶梯性,把人文教育贯穿其中,从不同的角度推动它的变革和发展。
(唐山市丰南区成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