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词,《辞海》和《辞源》未收编作注。语文,顾名思义:“语”加“文”才是语文。“语”者讲话也,即口头表达;“文”者,文章也,属书面表达。在语文教学中,“语”和“文”本是两相兼顾,不可偏废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重“文”轻“语”——忽视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原因之一: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是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与提高,而是从考试出题、答题的角度出发选择设计授课内容。由于听说教学内容不在考试之列,使之被简化甚至被“砍掉”,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听说训练,造成语文综合能力的严重失衡。不论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文”,即笔试一直是衡量学生水平的标杆,至于口语表达能力,是无人问津的。
而在校园,当班干部要演讲,组织活动要说明规则;走上社会,种种就业、竞争、挑战与口头表达息息相关。它是应用最广泛的交际方式:找工作,推荐自己;就职上任,阐明主张;参加活动,即席发言;合作共事等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们不应该光提倡“为考试而表达”,语文表达教学也不应纯粹是为考试作文的那一篇而表达,更应提倡为“为做人而表达”。
原因之二:整个社会对口语表达重视不够。这就导致这样一种倾向: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就能受到教师的宠爱,受学生的尊敬,拿奖学金,至于参加工作分到单位后称职不称职,那是不需过问的。因此,如今一些大学生被招聘到村镇当村官后,涉及到社交、口语表达等方面,自然就显得力不从心。用人单位,特别是乡镇基层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们的大学生社交能力差,口语表达差,不会做群众工作。其实,这绝不是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语文教学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需要的语文人才除了能写一篇好文章,还必须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口语交际与口语、写作等并列作为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口语交际有这样的要求:“自信地表达,文明得体地交流,乐于倾听,敏捷应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头表达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演讲和辨认能力,力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改变重文轻语的传统习惯,已是刻不容缓。
学生时期,是培养各种能力、各种素质的最佳时期,因此,切实加强口语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多方训练,如在课堂上多指导学生诵读、复述、口头作文、演讲、讲故事等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许昌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