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一节好的、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数学课,应该具备两点:(1)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2)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能在课堂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不知道到知道、对数学思考的从无序到有序,在对数学知识有序思考的基础上,发现数学现象中的规律,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进而萌发将数学知识运用实践的愿望”。下面,我结合几个教学片段来谈一谈如何设计生动有效的细节设计。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时的片段。
片段一:
……
教师出示奖杯、天安门、飞机、水杯图片。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是真的吗?
生:不是,这些只是图形。
……
片段二:
……
教师演示水杯图片,对折。
师:这里有一部分是重合的,为什么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因为它没有完全重合。
师:正确!对折后两边要完全重合,它才是轴对称图形。
……
反思:
《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对称”“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等,这位教师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简单的两次提问,引导学生将对称现象和对称图形、部分重合与完全重合予以区分,有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区分概念。
片段三:
……
教师出示“试一试”: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图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将图形分类。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将图形分类。
师出示学生演示过的正方形纸片,问:两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还有不同折法吗?
生:有。(折法略)
师出示三角形纸片,问:这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不是,有的是轴对称图形。
师依次问:梯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呢?
生略。
……
反思: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应用学过的“对折”的方法判断这几个平面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这是“动作”层面的操作、判断;其后的提问又引导学生通过个别想一般,从表象的层面进行操作、判断。这样一方面规范了学生语言;另一方面,动作、表象操作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内化了对判断轴对称图形技能。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体现出教师是数学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一节生动有效的数学课,离不开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因此我们数学教师除了要在宏观上把握,还要在细节上细细打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唐山市丰南区小集镇宋家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