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研究

2011-12-29 00:00:00张艳娟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摘要: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是适应社会急速发展必不可少的能力。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三方面的要求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学法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层体会和对所见知识的理解,促进其潜能的挖掘。同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主动学习能力;养成教育;建构主义;主动预习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代表斯腾伯格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只是书本知识的获得,而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教学的革命,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初中语文教师还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初中阶段是最具叛逆性的阶段,但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它衔接着小学和高中,如果在这阶段不注重他们主动学习语文能力的养成教育问题,就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及生活。为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三方面的探究。
  一、课前是能人——主动预习
  学生在课堂勇于展示自我预习情况,将促进其良好的预习能力的养成。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应考虑的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如何感知教材。如果学生对教材生疏,教师再好的启发也是徒劳的,因此科学实际地提出预习的步骤是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一7a4ce296c7f23c9350a1c9bf76614e13种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目标、文学常识等方面逐步养成自我查字典、搜集资料的习惯。
  1. 在制定学习目标方面
  大体把握住《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先对学生进行规范包括本篇文章应掌握什么样的基础知识;理解文章什么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要用具有代表性的课文实例进行指导,比如小说《芦花荡》就要把握住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主人公的,为什么来刻画这个人,从而上升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 在文学常识方面
  教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比如掌握一位作者可以从“名、时、地、作、评”这五方面进行把握。“名”包括姓名、字、号、谥号、笔名、原名等,一定要全面。“时”就是要注意时代或国别。“地”是作者的籍贯。“作”是作者的作品,要注意分类总结。“评”是世人对他的评价。教师在让学生演示、补充完字词及文学常识之后,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当堂巩固的养成教育,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从课堂预习展示入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体会到它的益处及其中的乐趣之后,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预习、学习和运用语文。
  二、课上是英雄——大胆展示
  三千年前,古希腊的教育家普罗塔戈曾经讲过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能力。
  1. 知起来,比起来
  这里的“知”就是让学生明白,我们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中的经典,是那样的美好,是那样的影响深远,是那样的值得我们去景仰与传承。我们可以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古人所警戒、实践过的相对比。“比”就是“比一比”:比谁搜集的资料最全面,比谁读得最准,比谁背诵得最快,比谁解释的最贴切等。
  2. 演起来,唱起来
  “演”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比如课本剧的编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而且有的加上现代元素后,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皇帝的新装》就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而从琼瑶的《在水一方》到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些都会告诉我们唱起来学会更容易。
  3. 画起来,写起来
  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可以通过“画”和“写”来实现。例如《春》这样优美的散文,学生需要通过细细揣摩词句来赏析,如在课前要求学生根据文字画成一幅幅美景图,对于学生体会文章来说效果会更好。写起来主要是指动笔写感受及积累学习重点、难点。例如在学过《丑小鸭》后,马胜香同学写道:“它心中有永恒的梦想,要是我,我可能早已放弃了。想到这儿,我不由得低下了头。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要向丑小鸭学习,并时刻告诉自己:只要勤奋努力,不怕困难,就一定会成功!”
  经过这几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不仅获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为他们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下是有心人——全面积累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希尔斯教授认为: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首先当然应该是语文积累,这些积累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而且新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文积累”这个问题。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语文积累而教,不断培养学生的悟性和灵性,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勤问、细观察。
  1. 勤问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问是学好语文的捷径。要想学好语文并不容易,可不少学生认为语文学习用不着下苦功,所以他们学语文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遇上不懂的问题不知道问同学、教师及家中长辈,这显然不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
  2. 细观察
  社会就是语文大课堂,生活处处有语文,大街小巷中都可以搜集到有关语文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前收集好的有趣的对联故事,也可以举行对对子擂台赛,搜集名诗、名联等,由一组出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教学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初中语文课程,便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所以,在现代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对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