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高中生的“翱翔” 之路

2011-12-29 00:00:00郑欣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在“第二届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地理学科分论坛上,一位朴实的高中生以缜密流畅的阐释、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赢得了现场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力克”众多名校的学生,一举获得北京市第二届青少年科技论坛地理领域成果答辩最好成绩。
  他,就是北京市古城高级中学高三学生王晨曦。“翱翔”之路上的每一步,对他而言都意味着思考与改变。
  一条收获成熟与自信的路
  古城高级中学并不是名校,学生大多没有耀眼的“光环”。作为北京市“翱翔计划”2009级学员,刚刚进入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王晨曦,显得有些局促和紧张。在实验室的权威专家面前,很多名校的学生竞相提问、大胆表达,而王晨曦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却没有说一句话。
  在回去的路上,王晨曦的指导教师肖寅妹问他为什么?王晨曦小声地说:“我还没想好,怕说错了,老师和同学们笑话。”肖寅妹深知,那个时候,他是极度不自信。
  然而,“不自信”的王晨曦并没有畏惧眼前的困难。每次在阶段性成果交流之前,王晨曦都会将发言稿修改一遍又一遍,练得非常熟练,对可能会被提到的问题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渐渐地,王晨曦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其他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他的自信就这样一点点建立了起来。
  在2009级学员结业答辩的时候,王晨曦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连话都不敢说的沉默学员,在首都师范大学宫兆宁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生源校古城高级中学和基地校北京市京源学校的帮助下,王晨曦凭借刻苦努力积累的实力和自信,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沉着应对,最终“打败”众多名校优秀学生,获得地理领域成果答辩最好成绩。
  一条洒满辛勤汗水的路
  王晨曦把自己的研究锁定在身边的课题上——《石景山区可吸入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课题确定了,最大的困难也出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何来?曹彦彦校长是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王能智的弟子,很早就跟随王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在她的带领下,王晨曦和张希武副校长、肖寅妹老师组成“小分队”,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整个石景山区,最后得到44个测量点数据。
  在采集数据的两个多月里,每个周末,王晨曦和肖老师都奔波于各个测量点。有些路途遥远的测量点,张希武就开着自己的车亲自送他们过去。远至石景山北部山区,近到石景山东部繁华街道,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为兼顾日常学习和“翱翔”学习,熬夜已成为王晨曦的“家常便饭”,晚上两三点睡觉是常事,最忙的时候还干过通宵。白天,王晨曦会利用车上、课间“补觉”。提到这些,王晨曦有些“得意”地告诉记者:“睡那几分钟特管用,上课的时候倍儿清醒,谁让我对这些感兴趣呢。”
  看到记者对王晨曦学习成绩的担忧,曹校长却表示从来没有担心过。“今天的高考已不同于昨天的高考,高考已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考核。综合素质强的孩子,高考成绩自然会更加优异。”
  事实上,曹校长的话在王晨曦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连轴转”的生活,并没有影响王晨曦的学习成绩,在“翱翔”生涯画上圆满句号的同时,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王晨曦再次获得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条充满思考与探索的路
  刚进入“翱翔计划”时,王晨曦时常感到时间不够用,面对陌生的领域,一切只能从零开始。没有特定的书本和特定的知识范围,导师只给最基础的指点,剩下的只有靠自己去学习、去琢磨。
  在海量的文献和资料中,构建和完备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确定研究方法,这个过程被王晨曦认为是整个“翱翔”学习中最艰难的阶段。虽然经常感到自信心被挫败,但是真正把问题弄明白时的喜悦,又坚定了王晨曦坚持下去的信心,激励他主动去吸收新知识。
  “‘翱翔’的学习与我之前的学习完全不同,从以前研究现成问题的被动学习,到现在主动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这是‘翱翔计划’带给我最大的财富。”王晨曦告诉记者,在“翱翔”学习中养成的学习习惯,已使他在其他学科上面受益,“主动学习能够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率,而效率的提高则是学习中的制胜‘法宝’。”
  面对王晨曦的成绩,曹校长告诉记者,起初也的确为王晨曦“捏了把汗”——怕他坚持不下去。一年来,她时刻默默地关注着王晨曦,但又不敢将这种关注表现出来——怕他压力过大。而当王晨曦的答辩结束那一刻,曹彦彦如释重负地慨叹:“王晨曦的成绩、他的付出和坚持都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也能从艰辛的历练中,赢得属于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