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知道,血压超过140/90 mmHg(毫米汞柱)是高血压的标志,也知道高血压是健康的大敌。然而,大家测血压后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高压(收缩压)、低压(舒张压)有没有超过那两个标准。如果现在问您,高压减去低压的差值有什么意义,您也许并不了解,也从未留意。那么,希望您从现在开始关注这个差值,因为它很重要。
这个差值被称为脉压差,正常值约为40~50mmHg,正常成年人血压一般为120/80mmHg,那么此时脉压差便是120-80=40mmHg。脉压差如超过55mmHg,称为脉压差增大;反之,当脉压差小于30mmHg,则称为脉压差缩小。
高压高低压低,老人多见
脉压差增大的患者中,收缩压增高而舒张压降低者最常见,这在老年人群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其主要原因是收缩压会随年龄增加而增高,而在50岁以后,人们的舒张压则会趋向正常或降低。这是人类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其根源在于体内大动脉的老化、弹性降低等改变。据统计,美国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指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占高血压人数的65%,我国60岁以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占老年高血压总人数的53%。可见,脉压差增大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且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表现更突出。
脉压差大,危险翻番
众所周知,心脏本身血液供应主要依靠舒张期,当舒张压<60mmHg时,就会影响心脏血液供应,尤其对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导致心肌梗死。曾有学者研究发现,当患者舒张压从70~80mmHg降到60mmHg以下,心肌梗死发生率是原来的4倍;脉压差每增加10mmHg,脑卒中风险增加24%,心力衰竭危险性增加14%~32%,而脉压差>67mmHg比脉压差<54mmHg,心力衰竭危险性增加55%。脉压差越大,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也会越高,当脉压差≥60mmHg时,左心室肥厚发生率高达45%。此外,脉压差增大与肾功能损害和老年性痴呆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脉压差增大是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脉压差增大的高血压,其危害甚至超过脉压差正常但血压更高的高血压。除此之外,脉压差增大还见于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脉压差增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单纯收缩压性高血压患者,除必须遵循高血压治疗的基本原则外,至少还应注意以下5点——
1.一般情况下,降压药应从小剂量(约常规剂量1/2)开始,逐步降低血压,通过1~2个月把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左右,若身体没有出现明显不适,还可适当再降低一些;而舒张压最好保持在70~80mmHg,切记不要降至60mmHg以下,否则易引起心肌缺血缺氧。
2.最好采用小剂量2~3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降压药联合治疗,不仅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且降压效果更好,血压更容易达标。
3.老年人必须监测立位血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4.老年人常有多种疾病共存,如冠心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等,还可能有多重危险因素并存,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必须作相应处理和综合治疗。
5.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
一般老年高血压需要降压治疗,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高龄高血压患者是否需要降压治疗,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最近,HYVET研究证实,即使超过80岁的高血压患者,适当降压也能获益,如果将他们的血压控制在150/80mmHg左右,则比不用降压药的患者所有原因所致死亡危险降低21%,致死性卒中发生率降低39%,心力衰竭危险性降低64%。因此,无需太过在意高血压患者的年龄,适当降压不仅能延长寿命,还能改善生活质量。
那么,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选用哪类降压药效果更好呢?简言之,目前常用的5类降压药(编者注:包括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皆可选用,但一般认为可先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如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和硝苯地平控释剂等。若血压不达标,可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或吲达帕胺。若合并冠心病、糖尿病,也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和培哚普利等;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厄贝沙坦、缬沙坦、替米沙坦等。必要时可采用多药联合治疗,不过,高血压病因复杂,具体用药方案最好由经治医生诊疗选定,不宜自行改变。
脉压差增大危害不少,那么,脉压差缩小是否会更好?答案依然是否定的,脉压差缩小同样不利于健康,如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限制型心肌病、休克患者就常常出现脉压差缩小。因此,应该保持正常的脉压差,也就是40~50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