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9 00:00:00贺军成
家庭医药 2011年7期


  据媒体报道,去年秋季曾经引起人们恐慌的蜱虫进入夏季后似乎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今年5月份开始山东多地发现蜱虫叮咬病例,少数重症患者因救治无效死亡。卫生部门为此发出通知,提醒公众加强个人防护。
  
  认识蜱虫:像个气球
  蜱(pí)虫,俗称草蜱子、草爬子、壁虱、扁虱等,它呈红褐色或者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
  蜱虫的嗅觉很敏锐,当人经过与之接触时,蜱虫便爬到人体皮肤较薄(比如颈部、耳后)或者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比如腋窝、大腿内侧)开始叮咬、吸血。蜱的吸血量很大,吸饱血之后身子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就像一只瘪瘪的气球在瞬间被吹大一样。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以及前往这些地区的旅游者,都是该病的高危人群。
  
  叮咬症状:水肿痒痛
  被蜱虫叮咬后,皮肤上往往会出现水肿性丘疹或者小结节,红肿、水疱以及淤斑,中央一般留有虫咬的痕迹,还会感觉瘙痒和疼痛。蜱虫叮咬还会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其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一般都是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倘若不及时救治,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防护宝典:注重细节
  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所以应尽量避免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倘若确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被叮咬病例的地区,就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建议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同时扎紧裤腿或者把裤腿塞进袜子里。这样蜱不易粘附,可以防止蜱的附着或者叮咬,且容易发现附着的蜱虫。倘若有暴露部位,可以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氯菊酯、避蚊胺(DEET,仅限于2岁以上的人员使用)、避蚊酮、前胡挥发油等驱避剂进行防护,一般可维持数小时的效力。
  4~10月份是蜱虫叮咬致病的高发期,农民在田间生产、劳作时也要做好相应的个人防护。
  
  救护之道:切勿硬拽
  倘若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切勿用力撕拉,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者死亡;倘若酒精处理不起作用,可以用尖头镊子尽量夹住蜱虫的头部,逆着吸血反方向拔出(要垂直提起,不要挤压或向侧方拉动,以免蜱虫的口器或者头部断入体内),或者用烟头、香头轻烫蜱虫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蜱虫取出后,再用碘伏或者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倘若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以及红斑等症状时,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