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期刊的文化使命

2011-12-29 00:00:00李时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6期


  摘要:文艺理论期刊在繁荣文艺、推动文化发展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在当下纷繁复杂的传播媒介中,文艺理论期刊仍是重要的理论平台,肩负着记录与传播先进文化研究成果的重要使命,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无可替代。但是,受到当前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阅读更注重消费与娱乐,文艺批评趋于淡化,导致文艺理论期刊地位边缘化,其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关键词:文艺理论期刊 文化使命 发展现状
  
  长久以来,文艺理论期刊在繁荣文艺、推动文化发展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当下纷繁复杂的传播手段中,文艺理论期刊仍肩负着记录与传播文化研究成果的重要使命,其作用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日益凸显。但是,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文化发展的要求,使当下文艺理论期刊陷入发展的“瓶颈”。而今,我们应开拓思路,创新举措,改变文艺理论期刊低迷发展的现状,使其更好地履行文艺理论期刊在文化建设中的使命,在新的文化格局中发挥更大的功效。
  
  对西方文化的反思和探索为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纵观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争取民族文化自主独立的过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文艺理论研究者扩大文化研究视野,结合西方文艺理论的优秀成果,开始理性书写我国文艺理论话语。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研究》(1957年创刊时名,后于1959年改名为《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文艺理论期刊介绍并引入了大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苏联文艺理论,成为当时我国文艺理论的主要参照话语。改革开放后,又经《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评论》、《文艺争鸣》等文艺理论期刊译介与刊载,大量欧美文艺理论思潮,“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解释学”、“叙事学”等一系列理论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文艺理论中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当时的文艺理论期刊,反观中国文艺理论建设在问题视阈、研究方法、概念范畴方面审视西方文艺思潮,启发自身建设。文艺理论期刊适时刊载了1992年、1995年两次国际性文论研讨会的重要学术成果,在中国学术界掀起“建树我国当代文论”的热潮。《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等文艺理论期刊相继组织专栏或刊发文章参与并引领此次讨论。十余年来,文艺理论专家的观点与建设性意见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一大热点理论话题。进入新世纪10年来,《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学评论》、《新文学史料》、《中国文学研究》、《小说评论》等文艺理论期刊又引入了“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现象学文论”、“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文化生态学”等西方文艺理论思潮进入中国学者视野。
  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内生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力量源泉。每一次国外文艺思潮中文艺理论期刊的大量译介与传播,都有效地指导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吸纳新元素,既保持自身文化独立,又坚持文化多样化,此外更给予中国当代文艺传承、保护本民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在研究的广度、角度与分析思路上以引导。
  文艺理论期刊中对外国文化研究与探索的重要学术内容成果为我国先进文化发展与培植民族文化创造力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促进了一种更具民族个性、科学品格和解释效能的中国先进文化体系的建设。
  
  文艺理论期刊是民族文化拯救和传承的重要平台
  
  从全球范围看,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越来越被各国重视。传统文化既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的部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流露着静谧唯美的东方气质。在世纪之交,当代中国进入多元语境
  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遵循商业准则、以金钱为逻辑的西方快餐文化陆续登陆中国,迅速席卷内地,使传统民俗文化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中国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徘徊时期,大批有考古、文化价值的古村落、村寨招致拆迁,五千年的民俗文艺遗产有些正在不断消失,有些甚至已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
  这一次的文化思潮中,以《大长今》为首的韩剧等文艺“韩流”在中国的势头最为刚劲,迅猛风行,小到美容、医药、服饰、餐饮,大到生活方式、处世态度以及文化价值观,不仅形成了“哈韩一族”,甚至几乎全民参与。文艺理论期刊中记载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深刻分析了哈韩现象的渊源,为韩国文化研究和探索提供了重要信息。韩国传统文化在韩国政府、商业机构和民间组织的全力打造下,韩剧、跆拳道、韩国民俗等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载体,已形成了韩国文化品牌效应,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亚洲地区传播。“哈韩”现象实际上是韩国民族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可见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还有如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载体,成为美国的最大出口文化产品,现在占据世界电影市场总票房的三分之一,这种用文化的方式在其他国家软着陆的现象不胜枚举。文艺理论期刊的研究始终关注现实,拥抱生活,在理论建树上很重视这样的现象,适时刊载了大量学者和有识之士的批判性反思引起了政府以及相关各方的关注,引导公众正确看待“韩剧”和“好莱坞”等当代文化思潮,在指引本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冯骥才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刊于《对外大传播》)、尤小刚的《“韩流”热中的冷思考》、张晓宇的《韩剧热播的批判性思考》(刊于《新闻知识》)等多篇文章极具代表性,为保护华夏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奔走呼告。
  文艺理论期刊以战略性发展眼光认识到文化的作用与意义,加大对民族文化的理论研究深度,呼吁民族遗产的保护与拯救。建设先进文化,强我中华要依靠的正是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先进文化而建立的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情感以及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文艺理论期刊为大批文化研究者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平台,构建了充分自由交流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引领与疏导大众,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本民族文化,在创新中创造出中华民族丰富优秀的先进文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艺理论期刊是先进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湿地
  
  作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文艺理论期刊发展至今已形成自身独特的学术品格。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文艺理论期刊以多元开放、兼收并蓄的胸怀,拓宽视野,及时汲取国内外文艺理论研究新成果,把握中国当代文化研究新动向,并将目光投注到各种新生文艺现象,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与研讨。在具体的运作上,文艺理论期刊建立了较为系统、科学的稿件评审、推介及发行机制。将优质的文艺理论稿件及时地刊发出来,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源,使中国文艺理论信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迅速面向社会扩散,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一块重要的湿地。伴随着大众传媒与文化产业的兴盛与扩张,大众阅读逐渐倾向于直觉可感的理解方式和即时性的价值原则,使受众在顷刻间阅读满足得以实现,结果使阅读群体匮乏理性思辨,抽象思维能力日益衰退,久而久之,将形成一种丧失批判功能与否定功能的单面文化,令人堪忧。因此,借助文艺理论期刊培植大众思辨与创新能力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着力点。
  文化对外可以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内可以加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各地域、各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创新先进文化的源头,更是永葆民族精神的根系。各地文艺理论期刊因其特有的地方文化与学术资源,每个区域的文化需求都不尽相同。各级文艺理论期刊在探索中塑造着各自独特的学术个性,丰富了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特色。文化发展中,伴随着影视、网络等大众文艺样式的兴盛和地方经济、文化观念的偏差,导致一些地方民俗文艺类型萎缩,甚至消失。究其根本,是由于对这些地方的文艺样式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些有见地的研究成果得不到重视,乃至一些地方民俗文化得不到有效挖掘和保护。在这样的危机时刻,地方文艺期刊对地方文化建设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我国东北,辽宁地域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北方世代相承并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东北大秧歌、奉天大鼓、二人转、小品和辽派评书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虽享誉全国,但是,当下辽宁区域的民俗文艺却陷入发展窘境,就民俗文化发展来说,一方面这些文化样式本身有诸多问题,如创作人才匮乏、演员队伍亟待提高等;另一方面对这些文化样式的发展和保护,其效果不尽如人意。辽宁地方文化发展面临严重危机,不容忽视,辽宁当地《社会科学辑刊》、《理论界》等二十多家文艺理论期刊对本地文化样式的研究给予关注,大力呼吁保护、振兴辽宁地域文化,在探索拯救与繁荣辽宁地域文化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限于各自的研究方向和期刊社本身的因素,相对于辽宁地方文化发展和保护的要求来说,所做的工作很有限,从中感到文艺理论研究期刊的现状不容乐观。
  
  各地方文艺理论期刊最终融汇成探索与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洪流,把文艺理论与文化建设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湿地,指导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文艺理论期刊的发展现状
  
  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迫使文艺理论期刊生存境遇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当前,受到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阅读更注重消费与娱乐,文艺批评逐渐趋于淡化,文艺理论期刊社地位边缘化。在数量以及发展趋势上都不容乐观。当前市场化的大潮中,似乎所有期刊都要市场化运作。文艺理论期刊社也在积极尝试,但效果不佳。有的文艺理论期刊社迫于经营的压力出现了经营版面、收费刊发文章的现象。为改变发展困境,有的文艺理论期刊社还尝试扩充广告版面,却直接影响了文艺理论期刊的高品位、高水准的学术形象;有的文艺理论期刊社为扩大发行量,把部分发行任务分派给编辑,编辑疲于奔波市场,分散精力,影响了编辑工作,更影响了文艺理论期刊质量;有的干脆直接转向为其他行业期刊。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文艺理论期刊的质量,进而掣肘推动文艺理论建设的动力。文艺理论期刊社人才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各级文艺理论期刊社编辑薪酬待遇普遍较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迫于生存压力,一些能力较高的编辑放弃期刊社工作转行另谋生路,导致文艺理论期刊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流失。这一切使文艺理论期刊整体受到影响,直接影响了文艺理论期刊精品的打造,已成为当下文艺理论期刊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这样的境遇中,中国文艺理论期刊弥散着日益浓重的焦虑和危机感。
  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文艺理论期刊作为重要构成部分并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文艺理论期刊始终站在文化建设的前沿,为推动中国文化建设作出了非凡的贡献。改变文艺理论期刊的低迷发展现状,充分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钱中文:《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方法更新的迫切性》,《文学评论》,1984(6)。
  2.孙大军:《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研究十年述要》,《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4)。
  3.黄德昌:《文论期刊发展的难度探析——以〈南方文坛〉为例》,《出版广角》,2009(9)。
  4.邓玉萍:《辽宁地域文化的拯救与繁荣》,《理论界》,2009(1)。
  5.李继晓、蔡成瑛:《对各种核心期刊评价方法的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2)。
  6.闫凯蕾:《打造韩剧——一个品牌的文化操作分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1)。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