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报市场的发展现状

2011-12-29 00:00:00刘虹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6期


  摘要:截至2008年,手机上网网民增长至11760万人。手机网民的主要构成群体是学生,但是,在以大学生为营销对象时,手机报在发行方面却遭遇瓶颈,笔者通过对合肥市六个高等院校的300名学生进行有关手机新媒体的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总结了手机报在针对大学生市场进行发行时所遇到的瓶颈,并试图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媒体 手机报 校园
  
  手机新媒体,是指以手机或者移动终端作为信息的采集和展现工具,以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作为手机的传播网络而开展信息传播活动的媒体。它包括手机报纸、手机上网、手机杂志、手机广播等表现形式。①手机报是以手机为媒介传递包括纸质媒体信息在内的多媒体信息,目前主要通过彩信(MMS)形式实现,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11年1月)中提到: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与手机新媒体有关的业务如手机报,依靠其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网络化程度高、互动性强等特点,发展速度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②到2009年底,全国手机报用户已达到1.5亿,付费用户达到7000万。大学生中,手机的普及率非常高,他们对新兴事物更感兴趣,态度更宽容,是发展手机新媒体相关业务不可忽视的市场之一,此时,加大手机报在大学校园里的发行和推广力度,就显得尤为迫切。虽然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型报纸发展势头迅猛,但手机报业务在我国仍处于起步期,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瓶颈制约。
  笔者及研究团队通过对合肥市六所高校(安徽大学、合肥财经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医科高等专科院校、安徽农业大学、新华学院)中的300名同学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98份),初步了解了合肥市大学生手机新媒体的使用状况以及他们利用手机新媒体接收信息成分的相关资料,据此试图分析合肥市大学生手机报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而探究未来的发展策略。
  大学生手机报发行所面临的瓶颈制约
  面对大学生的手机报市场有待开发,有效受众少。在这次名为《合肥高校学生利用手机新媒体接收信息的比重及信息成分分析》的问卷调查中,实际上有1904人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1904名受访者中,有1453人使用手机新媒体。其中300个使用手机新媒体的同学填写了问卷。通过对298份有效问卷的录入、统计和分析得出,这298名同学中仅有80个定制了手机报业务,订购率仅为30%。这80名同学中,64名同学表示会继续订阅,占总订阅人数的80%,16名同学表示不会订阅,占总订阅人数的20%。由此可见,合肥市的大学生手机报市场远远没有被充分开发,订购手机报的相对人数较少。但同时,已订购手机报的大学生对手机报使用的忠诚度较高,这一群体会长期地支持手机报。
  面向大学生市场的手机报种类不多,市场细分不够。分析受访者填写的具体订购的手机报种类可以看出,面向大学生市场的手机报种类比较单一。调查结果显示:订购《新闻早晚报》的人数是63人,占订手机报总人数的78.8%,《体育新闻》占6.1%,《Chinadaily英语报》占1.3%,《样式手机报》占3.8%,《新闻周刊》占7.5%,其余占2.5%。在大学生手机报市场中,除了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的《新闻早晚报》占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外,其他类型的手机报并没有占领较大的市场。就调查结果来看,43.6%的手机报订购用户认为市场上针对大学生的手机报很少,48.8%的用户认为市场上根本没有针对大学生的手机报,仅有7.6%的用户认为市场上有不少针对大学生市场的手机报。由于合肥市大学生手机报市场远没有被充分开发,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校园手机报来填补这一块空白,校园手机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内容同质化。手机报相较于其他传统媒体而言,制作成本和市场准入门槛都比较低,这就导致了手机报市场竞争激烈,手机报内容同质化。目前很多手机报的内容都是其他媒体新闻内容的缩减版,缺乏原创性的内容和独家新闻。③据统计,现在报纸、新闻网站、手机报每天的重复率高达60%。而手机报细分不足,导致受众模糊,就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目前手机报在大学校园里的发行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参与问卷调查的80名同学中,42.5%的同学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手机报内容同质化高,没特点,21.3%的同学认为手机报内容太少,36.3%的同学认为这些手机报缺乏针对性。关于这一点,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④全国手机报定位大致相同,缺乏针对性,除了少量财经证券类之外,全都是综合类新闻,并且信息结构、运营方式也都大同小异,把传统媒体的同质化问题带到了手机报。
  手机报价格偏高。根据本次调查,只有3.8%的大学生手机报用户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手机报价格偏低,70.9%的用户认为价格适中,而25.3%的用户认为价格偏高。笔者通过采访非手机报用户的大学生后得知:手机报资费太高是他们选择不订购手机报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手机报价格偏高是由盈利模式单一造成的。手机报的盈利模式有三种:对彩信定制用户收取包月定制费;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WAP网站按时间收取费用以及通过增加广告提高收入。但目前主要依靠前两种方式盈利。⑤有限的订阅收入,要由网络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和传统媒体三家分享,而依照目前的收益分配情况,网络运营商和技术服务商分得了大部分的收益,而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传统媒体的收益平均只占到整个收益的20%左右。这种盈利模式和分配方式并不适合手机报当前的发展。手机报的良性发展需要三者互相协调,遵从公平有效的分配模式。因此笔者认为,降低手机报的费用可以通过丰富盈利模式,附加增值服务的方式实现,进而进一步扩大手机报市场。
  宣传推广不力。当今社会,任何一份报纸想要获得更大的发行量,就不得不在自身的宣传推广和整体营销上下足工夫。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媒体,加大自身的宣传推广力度,使自己的内容和品牌更广为人知,是手机报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但是笔者通过走访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新华学院等6所高校,发现校园里和营业厅里鲜有关于手机报的宣传推广。就调查结果来看,有67.5%的用户是通过赠送或者业务绑定的方式知道自己订购有手机报,7.5%是通过朋友介绍知道的,只有12.5%的用户是通过广告得知手机报的信息,剩下的12.5%的用户是通过其他方式知道手机报的信息。手机报在宣传推广上的力度较小,使得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手机报的存在,这是手机报在大学校园里推广的不足之处。
  
  校园手机报发行的可行性策略
  
  由上文调查可知,在校园手机报的发行过程中,网络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要突破校园手机报的发展瓶颈,最迫切的是制作出在数量上足够大学生选择的并且细分市场、定位明确、内容优秀的手机报。在吸引更多受众、提升盈利空间的同时还要协调网络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共同促进手机报的良性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占领细分的大学生市场,提供针对性的内容。针对目前合肥大学生手机报市场上手机报纷繁复杂、缺乏有效受众的情况,此时适应新媒体发展潮流,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手机报,则会比较容易获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根据调查,大学校园里手机报的订购者中,女生占64%,男生占36%。女大学生更偏好使用手机报。因此可以针对不同性别,手机报内容提供商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信息。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手机报用户有68.8%是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内容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侧重,稳定已有的用户,同时还要继续争取其他年级的用户。利用手机报即时传播的特性,根据具体订阅者的年级、学校和专业等具体信息,建立订阅者档案,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针对性的内容容易吸引固定的受众群体,他们会成为校园手机报的有效并且忠诚的订阅者。
  
  第二,提供有新意和个性化的优秀内容。手机报是一种新媒体,目前还没有独立采访权。因为缺乏专业的记者和编辑队伍,所以在内容上缺乏新意,导致手机报同质化高。所以,校园手机报可以和传统校园报刊合作,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如果不和传统媒体合作,校园手机报可以让一些专门为手机报写稿的写手加盟,以便第一时间获得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新闻信息。经过严格审稿并且精心组织稿件,使校园手机报更具有可读性。同时手机报还需要做好内容策划,在提供和大学生有关的时事新闻的同时,做好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及时实用的专题。例如可以在每个星期的固定时间发布具体的服务专题,提供学习、就业等方面丰富的信息。为了进一步提高它的实用性,校园手机报可以和当地人才市场合作,及时提供各种求职信息。总之,新意和个性化是手机报内容吸引受众的关键。
  第三,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丰富盈利模式。由于目前手机报主要依靠订阅者付费来盈利,用户承担了较多的费用支出,必定会影响订阅者的订购热情。手机报应该向传统媒体学习,引入广告机制,降低订阅者应付的费用,从而占领更大的市场。校园手机报由于传播成本低,可以吸引大量的广告客户;面向的受众固定,信息抵达率高,投放面向大学生市场的广告能够起到很好的广告效果。而且,据调查结果显示,46.3%的被访者表示可以接受手机报中添加广告。剩下的受访者多数表示,如果手机报的内容没有因为广告增加而缩水,手机报中的广告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时,网络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需要就利益分配关系进行协调,使分配方式更加合理,共同促进校园手机报的良性发展。另外⑥,手机报的收入来源不应该局限于报业,而应该开展多种服务。其中,开展增值业务,取得经济效益,是手机报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
  第四,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手机报的宣传和营销方式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方法,同时也要利用手机新媒体本身的特性。手机报在大学校园的宣传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告和传单的方式,这种方式比较容易获得大学生的认可。同时手机报在发行的时候还要充分利用每一次市场机会,节假日、重大体育赛事,这些都是促销推广的时机。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手机报不仅可以获得更多老用户的认可,还可以争取更多的新用户,从而扩大影响力,甚至是建构手机报品牌。
  目前大学生手机报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类问题。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手机报在大学生市场中具有广阔的市场与良好的发展前景。突破手机报在大学生市场中发行上的种种瓶颈制约,是手机报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校园手机报以其便携性、即时性、分众性、交互性等特点,将会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信息来源。(本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全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课题)
  
  注 释:
  ①李巨川:《带着体温的报纸——手机报的现状和未来》,《新闻战线》,2008(9)。
  ②李景中:《超越自我才能赢得未来》,《青年记者》,2010(21)。
  ③何延润:《手机报繁荣背后的隐忧》,《通讯世界》,2007(31)。
  ④《中国传媒科技Science & Technology for China’s Mass Media》,2008(12)。
  ⑤鞠宏磊:《手机报盈利模式探究》,《当代传播》,2008(1)。
  ⑥匡文波:《论日本手机报纸的盈利模式》,《传媒Media》,2007(5)。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系)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