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2011-12-29 00:00:00田秀忠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3期


  在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兼具深刻性、调查性、过程性、解释性而深得观众或读者厚爱的深度报道已成为一些媒体制胜的法宝之一。在具体实践中,深度报道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不容忽视。
  深度报道要有开放的宏观思维。一般来说,传统的新闻报道多为一事一报的微观新闻,而深度报道则不同,它往往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事物的内涵及特殊意义。因而深度报道的选题应着眼于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民生大事,而不是一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平顶山日报》成功推出的一组有关大白菜的深度报道至今让人记忆犹新。2004年底,汝州、郏县一些地方种植的大白菜喜获丰收,但丰收后的大白菜并未给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大白菜遭遇了卖难。在为期一个月的报道中,记者首先以《同是大白菜 悲喜两重天》、《悲情大白菜》为题,报道了大白菜喜获丰收之后农民遭遇卖难的无奈。接着以《大白菜难卖,原因何在?》为题分析了造成大白菜卖难的原因,记者还亲历卖菜苦乐,写下了《卖菜记》。这几篇稿件见报后,大白菜卖难引起了市政府的关注,市蔬菜办呼吁市民购买“爱心菜”助农渡难关,市、县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菜农销售白菜,全市开设了“爱心菜”销售热线,市民争购“爱心菜”,市“爱心超市”随后接纳了几千公斤大白菜,到大白菜生产基地买大白菜的车辆日益增多,大白菜卖难得到了有效缓解。最后,记者又分上、中、下三篇分别以《有一笔财富叫反思——大白菜卖难警示录》、《有一只无形的手叫市场——大白菜卖难警示录》和《有一只有形的手叫调控——大白菜卖难警示录》为题从宏观角度推出了一系列重量级报道,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此次大白菜卖难带给人们的启示,为该组深度报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深度报道要把握好时机。何时作深度报道,要与一段时间内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需要结合起来,使深度报道具有借鉴、指导、解释等意义,而不是想什么时候做就什么时候做。2010年“三夏”前夕,平顶山日报记者获得线索,平顶山市数万台农机由于入不上交强险,将面临不能上路作业的尴尬。记者抓住这一重大线索,通过采访农机手、农机局负责人、保险公司等,及时写出了深度报道《数万农机“被拒保”无奈“裸奔”》,报道发出后,《河南日报·农村版》及时予以转载,再次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随后记者又及时进行追踪报道,写出了《人保平顶山市分公司开始承保农机补贴车辆》,从而为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试想,如果这些深度报道不是在“三夏”之前推出,其影响力、关注度自然会大打折扣。
  深度报道时采访务必要深入。深度报道的“深”就是要把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挖”出来,把事情的本质点透。如果不深入一线采访,不扎扎实实做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的分析,就不可能把事情看准、点透。2010年秋至2011年春,平顶山市发生了建市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为了做好反映抗旱和水利建设的深度报道,记者历时一周多深入田间地头采访,掌握了大量素材,写出了《大旱之后话抗旱》和《大旱之后说水利》两篇深度报道。文章通过大量的抗旱细节、场景和对白描写,深入分析了在抗旱中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重要性和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性,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深度报道要处理好背景与事实的关系。深度报道的对象是新闻事实,但新闻事实必须以新闻背景作支撑,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实的进一步解释。深度报道不仅有必要介入新闻背景,以达到完整而生动的阅读效果,而且因深度报道往往强调其“意义”,因此作为事件前因后果的新闻背景对于整篇报道显得格外重要。在进行深度报道时,要处理好背景与事实的关系,就是要尽可能多地运用新闻背景,以对新闻事实作出更多的解释说明,揭示多种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使新闻事实的价值更加突出。《平顶山日报》2010年9月1日刊登的《宝丰魔术: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一文,作者从宝丰魔术走上世博大舞台引出,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背景资料,交代了宝丰魔术的起源与发展,让读者对宝丰“魔术之乡”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有了一个全景式的了解。
  深度报道要处理好叙述和议论的关系。深度报道中应有必要的议论,要不然就与一般的动态报道没什么区别了。在处理叙述与议论的关系时要注意,不要将观点和例子简单堆砌,应做到夹叙夹议,叙中生议,议在叙中,叙议结合。发表议论时,作者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以一副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姿态指指点点,而应从百姓的角度,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顶山日报》2010年5月19日刊登的《汝瓷产业路在何方》一文中,记者就制约汝瓷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及对策作了适当的议论,指出政府引导管理的缺位、行业无序竞争、人才的匮乏等因素制约了汝瓷产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汝窑为魁”便只会停留在书面上。恰如其分的议论,既给人以启迪,又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深度报道还要有一个好的表现形式。大多深度报道篇幅都较长,读后让人感到很过瘾。然而,在新闻快餐化的今天,要想吸引读者耐心地读完几千字的文章,除了新闻事实要吸引人之外,还要有一个好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深度报道也要重视写作技巧,在表达方式上要灵活多变,不能一二三四罗列一通,使文章显得沉重有余,活泼不足,从而大大影响传播效果。在《平顶山日报》2010年10月19日二版“今日关注”栏目推出的深度报道《“无中生有” 神前崛起陶瓷产业园区》一文中,记者巧妙地使用了“‘神垕’到‘神前’,一个‘无中生有’的奇迹”、“从‘沟李’到‘神前’,一次看似平常的更名”、“从‘禹州’到‘神前’,一位钧瓷大师的选择”三个统一格式的小标题,在形式上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作者单位:平顶山日报社县区部)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