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中“拼”字的认知模式

2011-12-29 00:00:00吕兆格
新闻爱好者 2011年3期


  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我们统计了近5年来“拼”在新闻标题中出现的次数。结果发现:“拼”使用的频率增长很快,仅2008年1月~5月短短5个月的时间里,就用了65183次,这表明“拼”已成为一个富有时代特征的高频率的流行词,可用于政治、商业、娱乐、体育等各个方面。词语的使用最能体现时代的风貌,而且词义内涵的增减记录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转变的事实。
  
  “拼”的意义和用法
  
  在《说文解字》中,我们没有找到“拼”,只有一个“拚”字。《说文解字注》:拚,拊手也,“谓两手相拍也”。从手弁声,皮变切。①
  《古今汉语字典》中有:
  拚:biàn用手击,拍手。《宋书》“宜其歌~就路,视迁如归”。
  pīn(旧读pàn)豁出去,不顾一切地去干。后作“拼”。《五代·牛峤》“须作一生~,尽君今日欢”②。
  这说明“拼”是“拚”的后起字。“拚”的本义是“两手相拍”。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拼”的解释是:
  拼1(拚):动词,合在一起;连合。如:拼音、拼版、把两块木板拼起来。
  拼2(拚):动词,不顾一切地干;豁出去。如:拼命、跟敌人拼到底。③
  我们对搜索到的新闻标题中“拼”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发现除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列出的两个义项外,目前“拼”常用的意义和用法还有:
  (一)拼车
  1.拼车拼餐拼K歌 共享“拼”技巧?摇(人民网天津视窗,2008-04-30)
  2.从“拼客”到“猫聚”,走志同道合路线?摇(中国教育在线,2010-08-05)
  这个意义上的“拼”,是一种新用法,而且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个义项。“拼”族词中最早出现的形式应该是“拼车”。
  “拼车”在“拼”族词中具有极高的认知度与显著度,成为共同消费、共同做某事的认知原型,而“拼”则是负载这个原型内涵的专化标记,以原型为参照进行类比后,类似活动便被类化为“拼×”。“拼”的构词位置固定化了,成为一个能产性极强的语缀,产生了一大批“拼”族词,如拼房、拼饭、拼游、拼团、拼购、拼婚、拼针、拼体验等等。于是,爱“拼”的这些年轻人,也就有了一个新的名称——“拼客”。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拼”族词的产生与构词中的仿拟和类推密切相关,是从大家已经熟悉的、原有的词语中通过仿拟、类推而来的,所以很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而拼客的出现无疑也为网络中博客、播客、闪客等“~客”类词汇增添了新的成员。考察其原因,商品价格的不断攀升、网络的广泛普及、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等等,都是拼客成长的土壤。
  (二)比拼
  “拼”的这种用法出现较早,使用也比较广泛,人们的接受度也更强,但是新版的词典中仍然没有收录进去这个义项。
  1.卷烟打假是“拼耐力、拼实力、拼智力”的过程(东方烟草网,2008-01-16)
  2.拼资源,永远拼不来定价权(中国证券网,2010-08-12)
  在此,“拼”的意义是“在……方面比拼”,或者说是拼的宾语就是拼的对象。“拼”后面跟的多是双音节名词,如“拼实力”、“拼智力”就是在实力和智力方面进行比拼。
  (三)血拼
  1.巧用汇率优势,血拼英国折扣村?摇(中国宁波网,2010-08-09)
  2.李湘复出身价飙至200万 爱美星妈小店血拼?摇(青岛新闻网,2010-08-12)
  这里的“血拼”是英语shopping的音译,即购物的意思,但又不是一般的购物,它是对疯狂购物、不顾一切掏钱去抢购、有发泄倾向的购物的一种形象的描写。我们知道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外来词一旦以汉字的形式出现,就要受到汉字所具有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当我们用汉字音译外来词时,除了要做到语音的对应外,还要利用它的表意功能和历史文化内涵,使其做到音义兼备。“血拼”中的“血”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购物的特征,“拼”是音译。借用外来词,是年轻人崇洋、追求时尚的心理表现。因此,这一词语的使用者多为追求时尚的年轻人。
  “拼”还有一种状中关系的用法,“拼”前的成分作状语修饰“拼”,描述动作的性状,如狂拼、智拼、勇拼、猛拼、血拼等。这也是媒体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它表示的意思多是浴血拼杀,竞技、比赛中刀光剑影的比拼,市场竞争中价格战的你死我活的拼争等,凸显了商品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
  (四)叠拼、双拼
  1.双拼、联排、叠拼?摇融侨旗山别墅将公开?摇(福州房产新闻,2009-09-16)
  2.豪宅走俏?摇联排/双拼/叠拼销量稳居深圳前三甲?摇(焦点房地产,2009-08-31)
  房地产行业中常用的“叠拼”和“双拼”都是别墅的建筑形式,它们是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由于语言中的词语同客观事物比较起来总是有限的,人们就用既有的构词材料和构词方式来指称这些新出现的事物,于是构造出来的词就出现了新义或新用法。
  (五)有一拼、有得拼
  1.刘红:“五都”选举国民党在南部没有优势但仍有得一拼(海峡之声,2010-5-17)
  2.一条狗也能值一千万?真和炒房有一拼?摇(新华网江西频道,2010-07-27)
  与“有一拼”相类似的说法是“有一比”,但“有一比”只是强调双方有比较的可能,“有一拼”除了有比较的可能之外,还有“拼争”的意思。“有一拼”还可以说成“有得一拼”或“有得拼”。
  
  “拼”的认知模式
  
  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比字典词典中列出的含义要丰富得多,可是人的大脑却无须记忆这所有的含义,而是可以从基本意义中根据认知模式推导出其具体含义。因此,基于认知模式的分析能够深化我们对词义的理解。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词的各项意义之间相互联系,其中心意义和非中心意义形成自然的意义范畴。该词与其他词项整合形成以该词为中心的词汇网络,并可用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Lakoff,1987)来进行解释。理想化认知模式反映了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说话人对某个或某些领域里经验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Lakoff认为ICM是由多个CM(Cognitive Model)组成的,且ICM具有开放性,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组成ICM的CM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Lakoff的ICM的四项建构原则,我们可以把“拼”的ICM分析为:两手相拍,至少有两个对象;伸出手;两个对象的比较;用力的路径等。如:
  CM1至少有两个对象:既然是“两手相拍”,那么至少有两个对象——两只手。在两手相向的过程中,这两个对象就相应地合在了一起。所以“拼”就有了“连合;合在一起”的意义。我们可以把两块木板拼起来,可以拼图、拼音、拼缝等,也可以把房子拼起来,因此就有了“双拼、叠拼”。这个用法凸显的是两个对象的配合性。不仅受事可以相拼,施事也可以相拼,把需要用车的人拼合起来共同用车,就是拼车;要结婚的人拼合起来共同举行婚礼,就是拼婚。
  这种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意象图式及其隐喻、转喻引申来说明“拼”的认知模式。两个对象如果是静态地合在一起,就是“连合;缀合”,如果是动态地合在一起,则是“共同做某事”。
  CM2把手伸出来:既然要拍手,手就要伸出来或者展现出来,去迎合或接应另一只手。如果拿出来或展现出来的不是手,而是力量或生命,那么就可以通过隐喻产生拼力(使出全部力量)、拼命的用法。强调施事的态度的时候,就有豁出去、不顾一切的意思,即猛拼、狂拼、跟敌人拼到底等。
  CM3对象的比较: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就有一个比较。通过隐喻映射到别的认知域,就有拼技术、拼实力、拼价格等,凸显的是两个对象的竞争性。如果比拼的双方势力均衡,可以相比,就是“有一拼”或“有得拼”。
  
  结语
  
  通过对新闻标题中“拼”这个比较流行的高频词的个案考察,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语言实际运用和理解中,“拼”的意义要比字典词典中列出的含义丰富得多,但是我们却无须记忆这所有含义,可以从原始意义中根据认知模式推导出其具体含义。因此,我们对“拼”进行了认知分析:“两手相拍”是“拼”最原始的意义,“拼”的其他意义都是根据隐喻、转喻、意象图式的转换等直接或间接地从这个意义拓展而来的。人们用同一个词语表示多个意义,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自同一个深层的意象图式、图式变体及图式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的隐喻映射。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媒介、不同语体之间的表述是有差别的。我们搜索到的是新闻标题中的例句,新闻标题是所有文体中求新求异求变求洋最为前卫的一类,所以最容易打破以往的规范形成新用法。新闻媒体迅速敏锐地捕捉并反映了一些词语的变化,成为展示这些新词新语的重要平台和传播这类新词新语的快捷通道,因此就有很多新匹配、新用法在这一文体范围内实现。
  
  注 释:
  ①许慎(汉)撰、段玉裁(清)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04页。
  ②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古今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2.常月华:《“拼”族词:“拼生活”和“血拼”》,《修辞学习》,2007(5)。
  3.Lakoff,G.:Woma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