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的语用顺应理论阐释

2011-12-29 00:00:00党兰玲
新闻爱好者 2011年3期


  摘要:近几年来,含有“××门”的词语时常见诸各种新闻媒体。这种现象体现了“门”这个实义词的语法化及其泛化的过程。本文拟对这种现象从语用顺应的角度进行阐释。
  关键词:新闻语言 语用顺应 “××门” 语法化
  
  引言
  
  自轰动一时的watergate(水门事件)一词成为政界丑闻之后,以-gate(门)所嫁接的新词频频出现在西方电视节目和舆论界内,如debategate(辩论门)、irangate(伊朗门事件)、white watergate(白水门事件)、zippergate(拉链门)等。在这些含有“-gate”的词语中,gate已失去了原有意义,成为后缀,常表示“丑闻”或“不光彩的事”。而语际间的频繁接触使得越来越多的外来词进入到现代汉语中,“××门”正是英语词缀-gate泛化的结果。本文拟从语用顺应的角度对“××门”的泛化予以解读。
  
  语用顺应理论框架
  
  语用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按照顺应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选择的原因可能来自语言内部(即结构性的),也可能是来自语言外部。这些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次: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词汇、语义等。这些选择可以发生在同一变体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社会、地域变体之间。①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词汇构成)都存在语用顺应现象。相对于动态的共时的交际行为而言,词汇构筑是一种静态的历时现象。然而,这种静态的历时现象实际上也是语用过程固化的结果。从词汇构成中我们仍然依稀可以看到语用因素(如语境)的存在以及语言使用者对这些语用因素的顺应倾向。②比如本文提到的“××门/-gate”。
  “××门/-gate”对词汇系统本身的顺应——简洁性
  “××门”作为名词后缀,表达一类事件,而且这类事件通常有新闻效应、足够轰动、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带有广泛的争议性。读者一看到“××门/-gate”就知道,这是一篇有关××丑闻的报道,阅读兴趣油然而生,这样,媒体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得以顺利实现。
  “××门”这个词缀的派生方式取决于语用顺应。因为语言使用者为了满足交际和语境对语言系统(词汇系统)的需求而决定用何种派生方式。具体说来,语言使用者在构词过程中首先要顺应词汇系统本身,避免派生出与现有词汇具有相同外延意义和使用特性的新词,避免不必要的资源重复。③
  “××门”在构词上有抽象的、概括的意义,并且有表示词性的类化作用。词和词组只要附上“门”,就具有了名词的抽象意义,多用来指某种丑闻等,且多用于各种新闻标题中。从结构上看,“××门”构成简单,通俗易懂,但这个新词赋予旧内容以新鲜感,而且是以简单明了的形式替代了传统的表达方式,符合经济原则。尽管形式简单,但所表达的丰富的内涵或概念令读者过目不忘。如:
  1.“诈捐门”幕后另有黑手(《大河报》,2010年3月10日娱乐版)
  2.刘谦“短信门”原是炒作(《大河报》,2010年3月10日娱乐版)
  具体来说,英语的-gate最初常以-gate scandal 的形式出现,后来就简化为-gate。汉语最初也常常以“‘××门’事件”的形式出现,后来才简化为“××门”。如笔者2008年从网上收集到的各种新闻标题:《戴尔“换芯门事件”追踪》、《宅急送“快递门”事件最新进展》、《“活力门”事件震动东京股市》、《“铜须门”事件震动央视》,等等。
  然而,支配语言演化的“省力”原则在“××门/-gate”的语法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结果是词语的固化或“成语化”,“××门/-gate”作为词缀就这样被固化下来。在经济原则的指导下避免繁琐的语言应用,“将反映主要信息的主要词语置于重要的位置上,并在语言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尽可能地略去言语表达中的一些次要的词语或羡余成分”④,从而达到言语表达上的简洁明快与言简意赅,这样的语言才能有活力、有生命力。因此“‘××门’事件”中的“事件”一词逐渐消失,“××门”得以广泛传播。
  
  “××门”对社会语境的顺应
  
  在顺应词汇系统的同时,语言使用者在构词时也要顺应语境。根据顺应论,语境指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语言语境和由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的交际语境。⑤“××门”新词在一些词汇随着事物的消亡以及时代的变迁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却生机勃勃,广泛应用,在语言的发展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正是顺应了社会语境要求的表现。
  “××门”顺应了读者的尚新趋奇心理。人们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总是有一种求新求异的心理,对既有的传统表达方式会产生厌倦。因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追求新奇、陌生的表达方式,这是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潜在心理。⑥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人们总是喜欢使用新潮、时髦的语言。新闻从业者顺应这一社会心理,在标题中加入“××门”,使得新闻标题新颖独特、生动有趣,能让人开心一笑,放松心情,满足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新奇、挑战传统的心理,因而更容易为大众接受。
  标题的新颖独特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其更加关注新闻内容,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相关媒体捕捉到人们的猎奇心理,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将轰动性的事件大都冠以“××门”,以此吸引读者的眼球。读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仅获知了新闻的大致内容,而且对“门”族新词的大致内涵——轰动性的丑闻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所以,当“门”族新词再次出现在读者眼前时,他们大都怀着好奇的心理去探知隐藏在该词背后的不光彩的事实。尽管它所形容的事物并不新鲜,但读者目光一触及这样的标题,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推理就能大致明白新闻的内容,因而有利于媒体争取读者。于是,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门”族新词以简短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跃然于各大主流媒体,甚至网络上诞生了一个“门”事件网。“门”事件网主要介绍大量的体育门、娱乐门、教育门、时政门、社会门、科技门、财经门等“门”事件,以此来赚取人们的眼球,提高网页的点击率。在这个以独特的方式吸引注意力眼球的经济时代,“××门”新词有其立足的广阔空间。
  “××门”顺应了读者的求简心理。讲究时效的社会心理趋势在语言领域的表现就是现代汉语词的音节尽量避繁就简,另外,追求表义的明确性使现代汉语词的音节尽量由简趋繁,两者相互制约,决定着新词语的词形。也就是说,人们在表达意义时又会追求意义的明确性和形式的简便性的统一。
  “水门事件”最初被媒体命名为watergate scandal,后来受语言交际中应遵循的经济原则的推动,通过转喻的方式,省略了scandal,简称为watergate。之后,在文字后面加gate就变成了政治丑闻的代名词,而后更延伸至所有的高层丑闻都会被对手或舆论冠之以gate,如里根总统的irangate(伊朗门)、克林顿总统的white watergate(白水门)和zippergate(拉链门),小布什总统更是接连碰上了enrongate(安然门)、iraqgate(伊拉克门)、plamegate(情报门)以及prisongate(黑狱门),等等。这些“gate”事件借用了watergate的构成形式,但gate已失去了原有意义,成为后缀,意思是类似“水门事件”的大丑闻,完全顺应了言语交际中的求简心理。
  
  在汉化的过程中,-gate有时译为“门”,有时译成“丑闻”,后来统一为“门”。因为,这样不仅能还原词语原来的文化色彩,而且具有国际性特点。在资讯发达的当今时代,选择“门”的形式,给它约定一个新的所指,在尽量保留-gate的“原生态”文化含义的同时,却不需要付出特别昂贵的语言成本,这正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一个反映。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省时省力、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原则的表现更为明显。在追求高效交际和求简心理的双重作用下,“××门”被广泛复制,快速传播。这样,源于文化生活的“××门”的使用达到了经济、简洁、幽默、委婉等语用效果。
  “××门”顺应了公众关注权威的社会心理。有影响人士因其权威或名望往往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也就更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因而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复制和传播。“××门”借自英语“watergate scandal(水门事件)”,“水门事件”是关于美国有影响人物尼克松总统的一件政治丑闻,因为发生在民主党总部办公地华盛顿水门大厦内而得名。发生在尼克松身上的窃听事件与其总统身份反差太大,因而人们津津乐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门”正是嫁接了“水门事件”的轰动丑闻模因因子,顺应了人们的认知系统——关注权威,从而走向泛化。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机制和外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换句话说,语言是人类将感知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结果。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认知源于现实,始于经验,基于感知。认知对现实的反映借助于语言将之“凝化”或“勾勒”在思维中,并靠语言将认知的结果记录下来。⑦
  “××门”顺应了言语交际中的委婉心理。所谓委婉机制是指在交际中,人们常常尽量避免使用引起对方不快或伤害对方的语言,代之以迂回曲折的方法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门”族词大多指称不甚体面和光彩甚至丑恶之事,但其表面结构中却不含任何不雅的字眼。有媒体一语中的:“门”案之妙,就在于那是一扇遮丑之“门”。所以,“门”族词得以频繁使用。
  
  对认知语境的顺应——认知参照点
  
  认知语境对新词语的表达至关重要。新词语表达现象的实质就是人们利用语言符号和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心理认知过程。⑧认知语境包容了语言使用者大脑里所有关于世界的假设和认知推理能力,由三方面信息组成: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⑨美国著名语言学家Langacker认为,人类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能力,那就是把一个实体概念作为一个概念参照点(reference point),该参照点能使我们建立起对另一个实体(目的物)的心理接触。⑩
  “水门事件”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家喻户晓,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和显著度,成为一个认知原型。在“××门/-gate”中,说话人就是把“水门事件”作为参照点,激活读者心目中关于“水门事件”的记忆,形成语用预设,获取与所要表述的当前事件相同的语用认知。这是“××门/-gate”表达成功的基础,读者可以依据该假设进行推理。比如:
  在“debategate(辩论门)”中,“里根获得卡特的辩论文本”是目的物,“水门事件”是参照物;目的物中,“辩论”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关键词,而“gate”则是丑闻事件的原型标记,人们分别抽取“debate”和“gate”,组成了新的“debategate(辩论门)”。可见,“-gate”是在范畴化认知中产生的,从图形与背景中抽取负载信息焦点的关键词或语素,进行了融合式的重构。[11]
  当-gate译成“-门”进入汉语后,其意义在汉语应用中逐渐被汉化。近几年出现许多类似的仿拟词。如丰田“召回门”、“诚信门”、“艳照门”、国足“默哀门”、意甲“电话门”等。毫无疑问,这些事情虽然影响很大,也很丑陋,但和政府的执政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门”的内涵已经扩大,指一般的带有贬义的“事件”、“风波”、“花边新闻”,原来具有的“+重大”、“+高层”、“+艰难揭发”等语义特征彻底消失,只保留了“+丑闻”这一基本语义特征。
  随着“××门”的广泛使用,它的使用范围在继续扩大,比如,万科“价格门”、王石的“捐款门”、“辞职门”,这些事情都很轰动,虽有争议,但并不能称之为丑闻。于是,发展至此,任何一件新发生的事件,只要具有新闻效应、足够轰动,能引起广泛关注,并带有广泛的争议性,都可以冠之以“××门”,意指关于××的一系列事件。这和最初的用意已经相去甚远,而这个过程也就几年的时间。
  
  结语
  
  语际间的频繁接触使得越来越多的外来词进入到现代汉语中,中西文化的交流,必然会促进汉语和英语的接触与融合,“××门”的泛化就是很好的例证。
  
  注 释:
  ①②⑤何自然主编:《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第108页,第81页。
  ③陈新仁:《词汇阻遏的语言顺应阐释》,《外语学刊》,2007(1)。
  ④于全有:《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研究的“非常”语言现象》,《语言文字应用》,2000(1)。
  ⑦⑨何自然主编:《认知语用学》,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第175页。
  ⑥鲁科颖、杨文全:《当代汉语流行语再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⑧唐燕玲、韩娜娜:《汉英新词语从认知语用解读》,《外语学刊》,2008(3)。
  ⑩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周日安、邵敬敏:《英美式原型标记
  “-门”的类化和泛化》,《外国语》,2007(4)。
  (作者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