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舆论监督的“正面宣传”作用

2011-12-29 00:00:00于为民
新闻爱好者 2011年3期


  新闻舆论监督即新闻媒体通过刊载或播出批评性、评价性、揭露性报道,对某一问题、某一事件实行某一方面或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评价等形式,批评和揭露违反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违反政府律令与法规,违背人民利益,干扰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危害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不良倾向,揭示存在的问题,以引起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促使问题解决和向积极方面转化。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宣传是党的新闻事业坚定不移的方针,也是唯一的任务。正面宣传既包括表扬性报道、成就报道,也包括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是由新闻事业的规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规律共同组成的。
  新闻事业的规律是由新闻事业的本质所决定的,无论哪种意识形态下的新闻事业都具有这种共性。所谓新闻,是指最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社会生活如此斑驳陆离、丰富多彩:政治活动、经济发展、文化生活、战争与和平、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客观事物总是存在着多重性:悲剧和喜剧、喧哗与骚动、光荣与梦想、成绩与缺点、主流与支流、正面与反面。新闻事业传播业产生以来,就担负着时代的记录者和信息传播者的历史使命,有责任有义务把所见所闻和事实真相告诉公众,对政府和全社会实行监督。世界新闻的先驱者普利策给新闻事业规定的职责是:“真正站在人民一边而不是倒在那些有钱有势的人的一边。它要多发新近的消息,少发过时的消息。它将暴露一切诡辩和无耻,抨击一切危害公众的恣虐和弊端,并以真挚诚恳的态度为人民而奋斗。”①
  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就像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总伴着血泪一样,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曲折复杂的,既产生了震撼历史、开创新纪元的成就,也遇到很多挫折。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正视现实,从失败和失误中总结经验教训,走向新的起点。舆论监督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创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建党之初,舆论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揭露军阀政客、侵略者的反动罪行,唤起民众觉醒;一是批评革命队伍和政权中的落后现象。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指出“如果我们对于我们党的人民政府的及所有经济机关和群众团体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公开地及时地在全党和广大人民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就要被严重的官僚主义所毒害,不能完成新中国的建设任务。由于这样的原因,中共中央特决定: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②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要求: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规律上去认识,还是从舆论监督的作用和效果去看问题,舆论监督都是正面宣传。一些人把舆论监督尤其是批评性报道、问题性报道称为“负面报道”或“负面宣传”,认为舆论监督是“抹黑”、“添乱”,并以此为借口,千方百计压制舆论监督,美其名曰“树立正面形象”、“维护当地稳定”等,这其实是对正面宣传的曲解,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舆论监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一种职业化的舆论监督,通过新闻传播以新闻的形式将社会舆论在新闻媒体上代言出来,构成当前舆论监督的主体并发挥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许多地方和部门领导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失误和严重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生蔓延,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个别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利欲熏心,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所欲为,贪赃枉法,腐败现象使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认真克服和解决,势必会影响改革开放与民主法治的进程。这些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逆流,与社会主义制度、与科学发展观格格不入,必须加以克服,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顺利发展。
  加强舆论监督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在某些方面获得利益的同时,在一些方面可能会失去原有的利益。尤其是面对收入差距拉开、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增多、社会矛盾加剧、野蛮拆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滋长等问题,能否维系社会公正,给公众一个表达意见、宣泄情绪的渠道至关重要。从社会学和舆论学的角度看,如果一种情绪长期郁结、意见得不到表达,就会以几何级的速度和范围传播,最终形成一种破坏性的舆论,其爆发的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料的。新闻舆论监督则可以使人民群众看到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举措和决心,架起一座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用正确舆论导向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的黏合剂和安全阀。
  曝光和批评是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舆论监督的全部。舆论监督包括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参与与建议、分析与思考,以及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矛盾进行疏导、客观评价等内容。从报道形式上讲,那些提醒式、探讨式、评述性报道,对某一事件、重大工程进行报道,澄清事实的新闻调查等,都属于舆论监督的范畴。舆论监督是用督促、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强化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一种特殊的舆论表现形式,用批评、分析、思考、建议的形式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矛盾进行疏导和客观评价,统一公众的认识,传达公众的愿望,增强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规、法令的落实力度,推动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在互联网高度发达,舆论传播多元化的今天,任何封堵舆论、掩盖事实真相的行为都是愚蠢的,也是行不通的。人们无法通过主流媒体表达意见,就会寻找其他非主流传播方式发表意见,以至于互联网、手机短信上流言四起,混淆视听,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闻舆论监督也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重视,一切从大局出发,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正面宣传作用,克服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积极支持和配合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正视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并主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和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建和谐社会。在这个问题上,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各级党和政府的努力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完全一致的。
  
  舆论监督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主流媒体以党性原则和人民利益为己任,这就决定了在新闻宣传中不仅要饱含激情地高唱赞歌,而且要刮骨疗毒,要有批评和监督,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报纸、电台、电视台缺少了舆论监督,尽管每天都是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的报道,也会给人一种不全面不真实的感觉。更何况,一些标榜为“正面宣传”的表扬性报道,有意夸大成绩,掩盖问题,欺世盗名,本身就是一种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是不折不扣的负面报道。从根本上讲,影响一个地方形象的并不是舆论监督,而是舆论监督揭露的问题本身。党内腐败现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各种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违纪现象,有违于社会公德的行为,如果不受到公开揭露和批评,不加以纠正,就会谬种流传,涣散人心,加剧矛盾,最终影响到稳定与发展。通过舆论监督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惩恶扬善,匡扶正义,则可以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理解,改进作风。2010年4月21日,《大河报》刊登报道:《平顶山石龙区安监局打下16万元白条,烟酒店难以为继》,披露石龙区安检局在不到三年时间从“兴隆商行”拿走16.8万元的物品,留下上百张白条,小商店经营陷入困境,一次次催要毫无结果,店主无可奈何。而现任局长居然让店主自己到市、区财政局去要钱,看能不能拨款,明摆着是耍赖。面对记者采访,这位局长表白:“局里办公用水电油都很紧张,根本没钱还账。”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看到报纸批评后立即批示严肃调查处理,必须尽快归还欠老百姓的钱。有关部门“责令区安检局局长蒋华停职检查,并配合纪委做好事件查处工作”,4月23日下午,店主冯海军拿到了16.8万元欠款,感慨地说:“没想到普通老百姓的一件事能够得到省委书记的关注!”在2010年河南新闻界春节迎春座谈会上,卢展工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历来是明确的,就是欢迎舆论监督。因为舆论监督能够帮助我们发现不足,提升认识,改进工作。现在舆论监督不是过的问题,而是不够的问题;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
  
  
  化解舆论监督难题?摇提高舆论监督水平
  
  新闻舆论监督说到底是新闻媒体代表人民的监督,而不是某个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个人的监督。新闻工作要求政治家办报,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舆论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用批评建议的方式强化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力度,把引导性和针对性结合起来,反映民意,推动工作,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准舆论监督的突破口,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坚持以大局为重的原则,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宏观意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感觉敏锐并全面把握,对政治局势、经济模式、意识形态、文化环境和社会各阶层的反映以及对社会舆论进行全面分析和估量,从而形成一种战略意识。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严守新闻工作纪律,增强法治观念,从全面考虑,深化舆论监督的主题,加强预见性,明确目的性,讲究方法和艺术,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舆论监督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舆论监督报道更应该做到真实无误,这是对舆论监督的特别要求。在一些表扬性报道中,虚假报道并不少见,但无论夸大了多少事实,被表扬者往往乐于接受,更不会诉诸公堂。而舆论监督报道因为会直接影响到被监督者的声誉和利益,即使是事实准确无误,被批评者也往往会兴师问罪,倘若在报道中个别问题失实或不准确,就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因此,舆论监督一定要做到最大限度的真实准确、客观公正,不仅要做到具体材料的真实,更要做到本质的真实。对突发事件包括突然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恶性事故、涉外及涉及港台事件、其他灾难性事件等报道,要充分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敏感性和报道后可能产生的影响,要客观全面地报道事件的真实情况,又要把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意见、态度和工作充分反映出来,尽量淡化事件的负面效应,达到稳定人心、引导舆论的作用。
  舆论监督要坚持建设性的原则。社会主义舆论监督的基础是以大局为重,帮忙不添乱,通过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批评,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争取读者的关注与呼应,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和“势”,促使问题早日妥善解决。对具体问题进行舆论监督时,必须首先考虑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如何解决,怎样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舆论监督要善始善终,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邓小平1950年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要求,“报纸搞批评,要抓住典型,有头有尾”,并批评“我们有的批评往往只是把问题摆出来,没有下文”。③舆论监督还要考虑时宜性,对于一些经过努力仍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些易引起群体性事件的问题,不能不负责任、不讲主观条件地“引爆”,否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炸”出一片废墟,新闻媒体和记者也会因此“体无完肤”。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开展舆论监督,不仅要敢于监督,还要善于监督,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和艺术,舆论监督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怒目金刚,也可以是诙谐幽默,可以直来直去,也可以旁敲侧击,可以是对比鲜明,也可以渗透呼应。只有能广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促使问题解决、推动社会进步的舆论监督才是成功的舆论监督。
  
  注 释:
  ①李磊著:《外国新闻史教程》,北京:中日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②《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