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民生新闻正在蹿红,收视率和收听率正在攀升,这是好事情,说明我国媒体正在转换功能,话语权也正在由权威发布独霸天下向大众和草根倾斜,给了老百姓一个说话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
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也正在悄悄地向我们逼近,这就是民生新闻里挤进了一些粗鄙、庸俗、低下、无聊甚至是很无耻的内容,出现了民生新闻的低级化倾向。一个10~20分钟的节目里充斥着酗酒寻衅、打架斗殴、凶杀色情、偷盗抢劫、连环车祸等这些很低俗、很丑陋的现象,它们把一个真实、公正、权威、干净的平台,一个与我们老百姓终日厮守的平台给污染了,受众的眼睛和耳朵里糅进了污水和杂音。由于这些负面的东西播出时间太长,占的版面太多,时间段太好,内容太集中,对受众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波太大,特别是有的电视民生板块,低质量的内容就占了三分之二的空间,成为我们媒体从业人员不得不认真思索对待的事情。
诚然,新闻学上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新闻哲学理论,但如果新闻气场上人咬狗的新闻占得比例太大,社会的价值取向就会偏离,大众的生活观就会迷乱,我们不能小看这个现象。我想起某档以民生内容为主的电视节目,当两位主持人插科打诨为谁踩谁一脚而互不相让、互相指责时,女主持人说:“你不要嫌我的素质低,我都是跟下面几个学的。”然后紧接着播出了一组由坐出租车而引起争端的事例。我想,主持人看多了还模仿两下,那么,下面的受众会不会也因为不良的事例看多了受到不好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风气?但愿我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
由此,我想起了西方的“乌鸦嘴”新闻。在美国,由于新闻不属于国家建设体系,记者也不是道德教化者,所以他们对政府、对社会没有责任。新闻是商品,只要能赚钱就行。媒介的作用“只是在告知”。记者不为政府、不为社会,只为老板,报道的目的,在于满足受众的需求来营利。他们的责任,基本上受媒体垄断财团和广告商的控制和驱使,媒介成为社会的“淘粪勺”,特别是在20世纪初,形成了“淘粪运动”,并掀起过高潮。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很讨厌这种现象,他把爱做这种新闻的记者比做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的小说《天路里的历程》里的一个代表人物,整天埋着头拿着粪耙收集污物,而不愿抬头看天主。在罗斯福看来,这些记者也像朝圣途中拿着粪耙的人,“即使给他们一顶闪闪发光的皇冠,他们也不会把目光从污秽处收回”。在他们的眼中,社会充斥丑闻,天空漆黑一片,宇宙没有光明。
难道说我们的记者今天又要倒回去,向西方学习,在民生新闻报道上忘记我们的社会责任和“用正确的舆论影响人”的功能,不去做光明的使者,也成为一张“乌鸦嘴”?过去我们确实走过一段只报喜不报忧的“喜鹊新闻”的路子,这些报道很极端、很幼稚,也确实很讨人嫌,剥夺和低估了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和智商,好像只要我们的媒体不吭声,别人就都不知道,上演过一出出自欺欺人的闹剧,历史证明这是失败的。
现在时代进步了,走进了信息爆炸、碎片满天飞舞的新时期,谁也没有一手遮天和屏蔽世界信息的能力,这是好事情、好现象,特别是中宣部近年来提出的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更是把新闻事业引领到一个空前广阔的社会大舞台。新闻和社会交融了,成为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新闻和展示才智结合了,成为科技进步的阶梯;新闻和文艺结伴了,成为休闲娱乐的轻松场所;新闻和经济交会了,成为家庭理财的好帮手;新闻和法律联手了,成为规范秩序的通俗教科书。于是,天是蓝的,地是阔的,事物是美好的,人间正道是宽广的。
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肯定也会有阴暗面。对于阴暗面,新闻的监督功能就是要有力地揭露它,无情地撕毁它,粉碎这张网。对于在社会变革中有欠缺的、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象,甚至对走弯路的或犯错误的人,新闻就要像在大海中航行时船桅杆上的航标灯,时刻提醒着人们该注意了,哪个地方有暗礁,哪个地方有险滩,哪个地方该拨正船头了。记者就是要有这种船长气质,要做舆论领袖。
有人说,我们的民生新闻就是市井新闻,就是东家长西家短,报道在左邻右舍、街头巷尾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儿,特别是把情感节目做成偷情和第三者插足,频频展示神经病杀人、午夜裸奔等镜头,更能刺激受众的感官,更有看点和卖点。我看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和无聊近乎无耻的长舌妇没有什么区别,把大好的时段卖给这些内容是媒体在贱卖自己。
媒体要尊重社会,社会才会尊重媒体;记者要尊重自己,受众才会继而尊重记者。
美国著名的新闻学者李普曼说:“新闻媒介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尽管新闻界提供的形象常常是不完整和扭曲的,然而这些反映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都意识到,新闻的“话题设置”往往影响人们“讨论什么”;“讨论框架”往往影响“如何讨论”;“形象塑造”往往影响“讨论成什么”,媒体不一定能决定受众想什么,却往往能影响受众该怎么去想。这就是不可低估的媒体的影响力,媒体的影响力决定了我们给受众提供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它究竟是一道美味的心灵鸡汤,还是一筐没经挑拣的烂白菜。
我认为民生新闻不仅仅是市井新闻,它还负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那就是把市井之人带出市井,给受众以思想上的提升,使之走向更广阔的精神世界。新闻媒介就好像是路上跑的车子,不装货物就是空驶,新闻作品如果没有意义也等于是车子空驶。传媒产品应该在对受众的精神抚慰、价值的认同和心态体察上有所表现。只有让新闻载着思想远行,让历史的身影在新闻报道中更清晰,作品也才会拥有生命力,而不至于成为易碎品,否则就是流于平庸,甚至是一堆垃圾。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所说的:“如果远离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感去谈‘亲和’和‘贴近’,就会失之琐碎和庸俗。”民生新闻如果仅仅是流于社会表层的泡沫,市井新闻就会堕落成整天责骂社会的泼妇、交通事故的集装箱、社会阴暗面的淘粪机器。
实际上,“民生”等同“国计”,民生无小事。对此,一些电视台就做得很好。例如,杭州民生新闻反映生活重压下城市白领阶层产生焦虑情绪的报道就显得比较有内涵。这是一组三篇的跟踪报道。首先说新闻事实:杭州市有家寺院接收了一些城市白领,还办了几期短修班,来安置心灵和精神上不堪重负的人群。接着记者从报道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一种长期的逃避现实的行为,还是一种短期疗伤的好办法,还有没有能缓解压力的其他尝试。最后提出一些建议供政府和这些白领思考。
还有河南省都市频道记者跟踪多日,连续播出十几期的中州大道车祸频发、连伤数十人的报道就很令人揪心和关注。这比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散乱地报道车祸现象要有力得多,也更能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重视,促使交通事故频发地段的问题能够更快地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