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报纸对上海“11.15”火灾的前期报道

2011-12-29 00:00:00薛中军陈琳
新闻爱好者 2011年3期


  具有超级“传媒帝国”之称的美国,其新闻报道的研究值得注目。以往,笔者关注美国传媒研究,主要直面新闻价值理念、题材、视角等,对报道的文本话语,尤其是词性、语境、语用特点等,则涉及不多。本研究直面美国关于上海“11•15”火灾事故报道,尤其是美国几家主要报纸火灾前期一周的跟踪观察。
  毋庸讳言,凡事不可一概而论,美国新闻报道不是什么都好,经常会有偏颇、失真、失误等。但美国的报道,也许有值得我们关注反思之处。诚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使中美两国具有不同政治新闻生态和各自新闻传媒存在的合理性,以及依据各自社会形态衍生的新闻体制、法规、营运模式等各自存在的自然性、差异性及社会规律性等,因而对中美新闻报道宜作辩证评价。可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关怀是新闻人所共有的,并可能共通和交融的。所以,通过美国报纸“舆情”管窥,在新闻报道品鉴中挖掘人文关怀着力点,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与启示,助力督促社会公共安全指数提升,以利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更高更好的人文精神目标,满足中国百姓对小康社会发展建设多向诉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因为“意识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反馈来实现的。反馈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人们的行动上也无不存在反馈现象”。①本文通过上海“11•15”火灾事故美国部分报纸“舆情”管窥反思,旨在为有关方面提供某种借鉴、参考。
  公共系指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意思。②安全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的含义。③那么,顾名思义推及开来,社会公共安全指数是指人们共同享有的没有危险、威胁、事故的公有公用设施环境等安全状况的比率或度,它可能相关恐怖事件、暴力事件、瘟疫传染病、城市火(电)、气、水灾、政治骚乱、经济(通胀)危机、食品粮油(水)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等社会公共安全问题。
  不言而喻,从美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