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说创作的触发点

2011-12-29 00:00:00肖建国
决策 2011年3期


  我做过两年副县长,
  1985年,我从省里抽调到一个叫永兴县的地方挂职。永兴县和我的家乡同属一个地区,音相同,习相近,山水相连。我们那届县政府班子一正七副。八个人。县长负责全面工作,几位副县长各管一摊。有分工,亦有合作,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后来我要离开县里时,县政府派车到长沙把我的家属接过去,县长们每人斗四块钱。一起热热闹闹喝了顿酒。两年共事,我熟悉了那帮同僚的作风和习性。
  在县里我分管的是乡镇企业和政法,我的很多时间都是在乡下各处走动。我在《县长搭台》里写到:“初到县里,不免到处走走,看看。他看了一些农户,那些农户真穷。,几块杉木板架起来作了床,一领破席。两口土砖便是枕头。他也看了几家冶炼专业户(炼银的、炼铜的、炼锡的),看了几家煤矿。他看了油茶林,看了砖瓦窑。看了万头猪场,也看了冷浸田。看一处地方,感慨一回……”写的都是实情。既为县太爷。到了乡里村里不光走走看看。是要研究处理事情的。乡里的工作,真是很多,很繁杂。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也听汇报,也聊工作,但更多的是扯闲谈,听他们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和周边的人事。我很快发现了一个人类的弱点:面对自己的上级领导,只要你表现得体己、亲和,他是什么话都愿意跟你讲的,:在那两年,我深切地体察到了乡村干部和农民的生存状态。
  我利用职权,从档案馆把一部孤本县志借出来,看了,又抄下来。我一边抄着县志,一边努力把触角伸进这块土地的历史深处,寻找,触摸,探究。
  两年的县太爷生活,让我经历了好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
  其中有一件就是处理一场矿洞纠纷,那场纠纷,不是小纠纷,它有纠纷的现实背景,又有深层的历史渊源,事关两个县、几个乡、几个姓、几千人的切身利益。为了处理那场纠纷,为了制止一触即发的大规模宗族械斗,我带着一支由政府、公安和乡干部组成的十几个人队伍,驻到山上,历时两个多月,艰难和劳苦自不待说,紧张和焦虑更是折煞人。这段经历,一直很小心地埋藏在心的深处。不时咂摸。直到24年后,我受邀重返县城,参加县里的“煤炭节”,创作的念头才一下被触发起来,那些过去了的人和事猛然被阳光照亮,于是,我开始写《县长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