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奎文区创新社区“大党委”

2011-12-29 00:00:00课题组
决策 2011年7期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就看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来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要解决党在基层的领导体制和基层社会的管理体制问题。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构建社区“大党委”制,在“大党委”框架下,实现基层社会领导体制和社会管理的创新。
  “点、线、面”结合
  原有城市基层居委会与行政村的管理体制,存在体制不顺、党组织横向协调和纵向领导的权威性较小、“管不了”辖区各相关单位等问题。同时,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相对不足;党员参与意识参差不齐,党员共建意识比较淡薄等。因此,需要一个能够领导和整合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大党委”。
  奎文区首先借鉴“网格化”管理的新理念,按照6000户左右的规模和10分钟服务半径,将全区所有村庄、居委会、驻区单位进行重新定位,统一划分为42个基层“网格”。每个“网格”组建一个新型城市社区,对每个“网格”内的所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利用。
  在划分“网格”的基础上,奎文区委进一步创建了与之相对应的基层领导体制——社区“大党委”制。
  社区“大党委”的组建,采取“四推一选”的方式进行,有条件的社区采取“四推直选”的方式。“四推一选”就是指社区党委成员候选人由辖区内的社区村居民代表、社区直管党员、居住在社区的在职党员代表、驻社区单位、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四方面民主推荐,街道党工委研究确定党委成员候选人,然后召开社区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社区党委班子成员,再由新一届党委成员选举党委书记、副书记。
  为进一步探索社区党委为民服务的新方式,奎文区委按照“点线面结合、功能型为主的原则”,创新组织设置模式。
  “点”,就是根据党员爱好、志愿服务内容、从业性质、身体状况等,打破党组织隶属界限,灵活组建起交流提升型、便民服务型、维护稳定型、经济发展型、和谐共进型等各类“功能型”党支部,推动党组织设置由“组织覆盖”向“提升功能”发展。另外,还整合辖区内的党员义工队伍、青年志愿者队伍等组建“社区(党员)服务联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为民服务活动。
  “线”,就是按照上下一条线,服务为主的原则,积极联系辖区的各类新经济体中的党组织,在社区“大党委”组织下,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全面参与社区建设,更好地服务广大辖区居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
  “面”,就是按照小区、楼座等不同范围,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党员活动点”的组织网络。根据辖区实际党员数划分若干党支部,每个党支部又有2—3个党小组组成,社区党员活动点设在各支部办公室。同时还在党员家庭设置明显的党员户标牌,方便群众咨询和监督党委的工作。这样既明确了党委的组织网络,也实现了党组织的设置“纵到底、横到边”。
  社区“大党委”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上对街道党工委负责,下对社区各类成员进行服务、管理、协调和监督,同时团结、组织、发动各类组织和党员群众积极投身社区建设。
  社会管理“1+3”
  社区“大党委”建立后,奎文区积极推进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主要是“1+3”的运行模式和“双诺双述双评”制度。
  在“1+3”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中,“1”指社区党委,“3”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形成社区党委行使领导权、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社区居民委员会行使执行权、社区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评判权,“四权”协调规范运行,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形成新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社区党委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对社区建设实行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社区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社区自治章程及社区发展规划,讨论决定涉及居民共同利益的重大事项,其决议全体居民必须遵照执行。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社区“大党委”和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决议的实际贯彻和执行机构。社区党委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关于社区建设等具体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社区两委成员的内部分工、工作人员的安排使用等,必须“两委”联席会议确定。联席会议对确定的议题必须逐项进行讨论酝酿,最后采取票决方式进行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到会人数半数以上的视为通过。
  同时,推行“双诺双述双评”制。每年年初,社区与驻区单位明确双向需求,相互做出共建承诺,签订承诺书,年底组织召开“双诺双述双评”会议,双方分别述职、双向打分评议。驻区单位的评价结果由街道党工委抄报上级党组织,社区党委的评价结果作为街道党工委考核社区的重要内容。
  在明确相互需求的前提下,社区党委和驻区单位每年初签订“双向服务承诺书”,从社区发展、党员管理、志愿服务、维护稳定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推进共驻共建。
  每年年底,社区党委召开双述双评会议。会议对象为驻区单位代表、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代表、社区党员代表、社区居民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与会人员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结合述职情况,分别对所评价的对象进行现场评议。经唱票、汇总后,当场公布评价结果。
  社区服务体系化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就看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来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奎文区调动社区内的所有力量和资源,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经过整合与融合,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自2008年起,奎文区不断加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力度,村居民和驻区单位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不断提高,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100多名专职社区服务人员全部转到前台做服务工作。
  一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平面化”政府公共服务,即通过服务大厅前台办理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二是党员和居民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各种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娱乐等需求;三是把自身建成社区居民公共之家、社区服务基地和党员服务窗口。
  社区党委把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法律服务队伍、助老助残服务队伍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整合为社区“党员服务联盟”,实施统一管理。
  社区服务的正常开展,离不开社区内各种力量和各类资源的积极参与。奎文区从政府公共服务资源、驻区单位共建资源和社会资源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整合服务资源,全面开发社区服务力量。
  奎文区围绕“八个不出社区”的目标,即就医、托幼、养老、购物、休闲、健身、救助和矛盾调处不出社区,突破传统社区服务的范围,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打响了推进体系化社区服务的战役。
  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社区服务工作更多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从医疗卫生延伸到“托老托幼”等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服务方面,相继建立了“日间托老中心”、“四点半学校”等托老托幼服务机构。
  奎文区还对全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和需求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详细列出各项服务或设施未覆盖社区的名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协调相关部门为这些社区配齐服务项目。
  各社区采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开展社区救助服务。建设集社区管理服务平台、社区门户网站、服务热线、电子阅览室、短信平台和呼叫平台于一体,连接区、街道、社区各个层次的社区综合应用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综合信息服务。
  从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方式来看,奎文区的创新之处在于延伸了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如今,改造升级后的社区服务中心也承担了法律援助、家政服务、家电维修、车票代售等社会化服务职能。
  从服务提供主体的角度来讲,政府公共服务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网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前移和“下沉”,进而延伸到社区,直接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中央党校党建部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