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应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必须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捕捉教育生成点,全面实施教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情,发挥教育机智,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相机而教。要想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为学所用”,就要努力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点。只要把课堂教学理解为学生生命的历程之一,充分发挥“人”这一因素的学习积极性,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就可以捕捉生成点。教学生成点可以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也可以在学生的学习需求中捕捉,形成教学生成点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而其中依据教学内容的适度拓展是捕捉教学动态生成点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我依照教材出了一组题:1÷3= ,20÷3= ,4÷7= 。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再观察这三个商有什么特点,最后揭示出“循环小数”这个概念。刚学完概念,一个学生突然问:“费这么大劲,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此时,我觉得这是个有意义的“生成点”,于是,我转而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呢?”孩子们陆陆续续地举起了手。
生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就是不断重复出现的。”
生2:“周一到周日也是。”
生3:“每天早晨日出、晚上日落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
生4:“人的生老病死。”
生5:“不对!人死了不能复生,这个不是。”
“他还有后代啊!”孩子们又把目光转向了我。我微笑着说:“你们刚才说的都很对!他们都是有规律的,依次不断反复出现,包括人的生老病死。从个体来讲,它的确不是依次不断反复出现,但是如果站在人生命的高度,那么人类的繁衍就是依次不断反复出现的。”
学生由“循环小数”联系到生活中的现象,开动了脑子,延伸了数学课堂教学,此时的课堂不再是单一的数学知识学习的教室,而是知识建构与经验共享的舞台。
新课标倡导“数学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结合,要求我们结合学情拓展学生学习的领域,在渗透与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当前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开放性课堂,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许多突发事件,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机智地去解决,同时还需要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捕捉生成点拓展并提升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思维,尊重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所以当我们面对无法预设的课堂生成时,应灵活应对并使用好课堂上的这些生成性资源,及时记录、及时反思、及时研讨,为下一次的预设作好铺垫,打好基础。
进行课堂拓展,捕捉教学生成点,遵循教学的生成性,教师必须努力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课程资源,潜心备课,科学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多做充分而深刻的反思,在思变的基础上积累经验。积累经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处理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善于思变就能把突发事件转化成重要的教学资源,产生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因积累而预设,又因积累而生成。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努力尝试,就能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使教学过程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真实而丰富的学生成长发展的“生命过程”。■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