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三分之一为农村孩子,三分之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要想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关注他们的个性,给他们提供更全面、更丰富、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校本课程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发现、激活、发展学生智能的潜力,帮助他们形成新的生长点,进而带动全面发展而且校本课程内容大多贴近学生生活,很多知识对教师来说也是陌生的,所以教师要跟踪课程变化,了解课程规划,参与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方法,这增加了教师研究性、探究性的活动,当他们潜心深入活动的同时,专业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研究能力也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因此,我校决定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推动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走创办特色学校之路。
立足校本开发课程
在学习相关文件精神、查阅大量文献、挖掘当地资源、调查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立足校本开发课程的思路。
1.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延伸为校本课程
学校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学生和家长对某些知识领域、实践问题、学科内容有浓厚的兴趣,而这些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校依据教师特长开设了延伸版的校本课程,如《话画结合》、《生活中的数学》、《快乐英语》、《舞蹈与形体》等。
2.把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固化为校本课程
我校多年来也形成了特色项目——舞龙。该项目始于2004年,历经两任校长的打造和教师的刻苦训练,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了在保持其高水平技术水准的同时,融合进文化内涵,开设《龙舞文化》校本课程。并聘请了有着“中国龙王”美誉的王玉玺先生为顾问,将“龙”文化和学校“若水教育”有机结合,在全校范围内弘扬龙的精神,传承龙舞文化,光大舞龙技巧。
3.把学校传统的兴趣小组升格为校本课程
学校对以前开设的兴趣小组在重新开设之前做了需求调查,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参加学习。实际上就是对原来活动课、兴趣小组的继承、规范和发展,课程内容从简单迎合转向着眼学生发展,使其逐渐形成课程化,走向校本课程,如《写意山水》、《生物世界》等。
4.把学校相关的德育活动转化为校本课程
学校提出要将德育工作课程化,在法定节日教育方面率先进行了尝试,把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十一、中秋七个法定节日和儿童节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了教学指导性纲要,以此来规范节日教育内容、形式、安排,目前已经把元旦、春节、清明、六一四个节日教育活动按照纲要实施转化为校本课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5.把学校可利用社会资源开发为校本课程
学校依据海纳百川的思想开放办学,得到社会3+Ef1DysjdT6r5+931bo5g==认可的同时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我们发现有很多资源可以开发为校本课程,就积极与相关单位和个人联系,聘请他们来学校或到他们的场地去开设校本课程,他们都欣然接受。目前已开设了《火绘葫芦》、《乒乓球》、《剪纸课堂》等六门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
全面实施,精细管理
为了使全体干部、教师、家长认识到校本课程能满足每个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与和谐发展的形成,学校进行了多种形式,多项内容的多次培训与研讨,最终确定了多元智能、多元课程、多元评价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思路和低起点、宽要求、常鼓励、重体验的原则。“低起点”就是先调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设置层次递进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升;“宽要求”就是打破学生年级、班级、性别、现有水平的界限,只要学生乐于参与这个学科,就吸收为学员。学生学习过程中,除了对不同水平学生评价不同外,教师在班级管理、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要求是相同的;“常鼓励”就是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发现的眼睛寻找学生的优点和点滴进步,用多种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高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的成就感。重体验就是在不断激发学生某方面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美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此外,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研发核心组。每周三下午集中活动半天,使校本课程开发观念入脑,首先选择了龙舞文化作为典型开发,随后又吸收剪纸、舞蹈与形体、法定节日教育指导加入,使得我校校本课程建设走上了正轨。
在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学校决定2010年起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召开了全体教师动员会,要求专任教师“师师有课程、课课可考核、生生能发展”。
1.精心排课
学校确定双周周五下午为全校校本课程时间,把隔周一次的健康课、计算机课和班校队会统一移到单周安排。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界限自主选择,或在家长和教师指导建议下选择一到两门校本课程学习,由学校统一进行课程安排后下发课表。这样规范了校本课程,保证了课程的开出率,做到专时专用,统一了上课时间,便于学校管理和评价,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2.加强研讨
以周三校本课程研发核心组成员为骨干,双周五校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安排半小时的研讨交流观摩展示,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形成文字性的资料。每两个月组织一次教师校本课程培训,以教师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为基础,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互动方式。
3.评价跟进
校本课程的评价分教师、学生两个部分。
把教师校本课程开设情况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评价时主要考虑教师是否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实践,即看态度;看教师在实践中是否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是否科学规范地从事课程开发实践,如做调查、写反思日记、收集资料、编写课程纲要、撰写学术论文等,即看行为;看教师在参与中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否得到满足、个性特长是否得到发展,是否补充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是否形成了教育科研成果等,即看收获。
对学生的评价重在看学生的参与状态。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利用新版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手册来鼓励、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用评价来强化、激励学生良好状态的保持。
在体验、表现、实践和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主动,与同伴的持续交流提高了自信程度,并且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欣赏和鉴赏水平。一年来,在各种比赛、展示、演出活动中有近百人次获奖,学生们还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做起了“公益事业”。童创美术工作室亲手绘制校门口为家长们准备的座椅图案;舞龙队积极参加学校、乡村、企业、社区组织的活动;水精灵文学社走上社会进行环保宣传……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让教师更为自信,减少了教学倦怠细胞,增进了对学校的归属感,提高了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家长、社会也更加了解学校,提高了家校协同的教育效果,校本课程建设实施的全过程正在帮助学校实现管理的创新,我们正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逐步摸索“学校管理课程化”的模式,进而实现教学和德育的巧妙结合、质量和特色的协调发展。
在以后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将着重实施更加开放的校本课程,扩大授课教师数量,做到人人参与,扩大学生选择校本课程的范围;与课题结合,实现校本课程课题化、学校课题课程化;提高授课质量,形成面向全体的品牌课程。培养“品行如水之深厚,才智如水之深邃,体魄如水之健美,审美如水之灵秀”的若水少年,使马坡二小的学生具有水的韵味、龙的精神。■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