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书”风波

2011-12-29 00:00:00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3期


  班主任智慧
  2011年,《北京教育》“育人经纬”栏目特为班主任开辟一方园地,分享班主任在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中的智慧。班主任的智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班级建设中您经历的一件件小事上,体现在您成功解决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问题之后所做的反思和提炼中。班主任、曾经的班主任、未来的班主任朋友们,奉献出您的故事和思考吧,一段时间后,您将收获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欣喜!
  本期“班主任智慧”主题——那些教育的契机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捐书活动中,我班同学积极响应,捐书踊跃且所捐书籍质量很高。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也随之出现了。
  “孙老师,咱们班好多同学都让我来跟您商量一下,能不能在把书交到学校之前,先让同学们在班里互换一下?”午休时,班长在办公室找到我。
  “换书?为什么换?怎么换?”我感到很惊讶,学生们居然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好多同学捐的书都特好,有些同学看到了,想自己留下来,再从家里拿别的书补上。”
  “你自己呢?”
  班长有些迟疑,目光不与我对视。
  “你们班学生也太自私了——把好书都换走了,难道把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书捐给贫困生吗?”旁边的一位老师插话道。
  是呀,怎么关键时刻竟会出现这种事情?我也有些生气:“你先回去,把同学们组织好,我马上就去。”
  离开办公室,我边走边想,这事急不得,先弄清原因再说。
  
  “风吹草低见牛羊”
  
  走进教室,我注视着同学们的目光,我发现了其中有些不安,有些愧赧。随即,我露出笑容:“听班长说,同学们特别想在把书送走之前,先在班内互相换换。”没人吭声,但眼神都是热切的。“我特别想知道同学们是怎么想的。谁能说说?”话音落下,没人接过话茬。“我想同学们一定有好多理由,其实,想换书本身就是爱书的一种表现。如果咱们班的同学根本就不爱读书,又怎么会关心别人捐的什么书,怎么会想到换书呢?没关系,大家不妨说说自己的想法。”为打消同学们的顾虑,我先让班中几个学习成绩较好、有威信的同学发言,顿时僵局打开了,接着许多同学都争着发言。
  陈X :我希望与宋XX 的那本《马可·波罗游记》换,那本书很新,书的第一页序言中只概述了马可·波罗游览的全过程就已经很吸引人了,我翻了翻还有许多插图,一看就知道是一本好书。
  刘XX :我看中了《哈尔·罗杰历险记》这本书。以前曾听人介绍过,但一直就没买到,所以想借这次机会看看。
  李XX :我想换马XX 的那本英语书,因为我看到那本书中讲了许多语法知识,还有大量的习题和未学过的单词,另外还有许多插图,还显得特别新。
  ……
  我一边听取学生们的想法并给予适度的肯定,一边在心中思量着该如何引导。毕竟此次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号召同学们捐出一本书,更是引导他们无私地奉献一份爱心。
  “听了同学们刚才的想法,我真为咱们班骄傲。第一,同学们敢于把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这不仅是一种勇气的表现,更是对老师、对全班同学的一种信任。这也正说明我们班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第二,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一听就知道咱们班同学捐的书质量高、种类全、可读性强、有价值。这说明大家深知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每一本书都凝聚着大家的爱心,每一本书都渗透着大家强烈的责任感。第三,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我还听得出大家爱读书、会读书,也读过不少好书,作为老师,我感到很欣慰。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些理由,大家提出换书的想法,这不仅无可厚非,而且恰恰说明咱们班的同学待人真诚,因为大家所捐的书并非自己不喜欢的、准备淘汰的。第四,通过这次捐书活动,我们扩大了视野,从中发现了不少好书,也交流了读书的经验,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同时也让老师看到了大家有着不俗的读书品位。这些意外的收获,恐怕是我们事先都没想到的。仅凭这四点,我就要向大家宣布:此次捐书活动在咱们班是成功的!”我的话让班级气氛愈加活跃起来,学生们面带兴奋的笑容。
  接着,我又让同学们思考了这样几个问题:
  1.平日里,你所看的书是通过什么渠道得到的?
  生答:买的、借的。
  2.有关书的信息,你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的?
  生答:逛书店、听人介绍、查询图书馆书目。
  3.相比之下,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答:连上学都不容易,再加上信息闭塞,看课外书是一种奢望。
  几个问题过后,我开始进一步引导:“如果这些书对大家来说都如此珍贵、如此有价值,相信对生活在贫困地区的的同学们来说是雪中送炭。对我们而言,想看的书,可以去图书馆借,想要的书可以去书店买;然而贫困地区的同学们可以选择的机会恐怕就很少了。相比之下,我们比他们条件更优越,我们即将献出的这一本本书,其价值就在于它将在更需要它的人手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我相信接受捐书的同学一定会特别珍爱这些书,因为这些书中凝聚着我们丰台二中全体师生的爱心。”说到此处,我注意到孩子们开始点头沉思。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同学们所捐的书中有不少是关于学科知识的补充练习,而班中一直有几个学习不错的学生缺乏相互协作的精神。于是我又进一步鼓励大家要经常交换学习资料、交流学习经验,给他们讲“水涨船高”的道理,告诉他们如果全班同学都能坦诚相待、相互促进,每一个同学都会不断地获取有用的信息,而相互封闭的学习氛围只会让大家失去更多相互学习的机会。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场换书风波就这样结束了。
  从上述案例看,教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力求转变其态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全面了解情况,客观公正地归因。“换书风波”的形成带有随机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换书要求未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评价,而依据经验、习惯做出错误归因(如认为学生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心理来换书),恐怕很难达到积极的教育效果。
  摸清学生的主观需要与客观事实的差距。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观需要,教师只有了解清楚,才能找到教育的切入点,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学生的主观需要是想要得到眼前的一本书,而客观现实是老师不能允许学生这样做。面对这种主客观间的差距,老师一方面肯定了同学们换书的理由,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来达到看书的目的,以满足自身合理需要。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育。凡能满足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或能帮助其满足实际需要的,学生往往会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反之,则表现出消极的一面。如果只泛泛地讲理论原则(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每人都应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等等),而不讲个体合理的实际利益需要,这样的教育必然重蹈“假、大、空”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