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学生的“自己人”

2011-12-29 00:00:00蔡彤鑫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7期


  在工作的第六年,学校安排我担任民乐合唱艺术班的班主任。
  开学不久,我就遇到了一些小困难:这些特长生很骄傲,也许是因为从小就经常到处获奖的缘故,在学校里受到了表扬或是得到了奖励都有种不屑一顾的神情,对其他同学的优秀经常嗤之以鼻。他们的训练时间很多,每天的中午、放学后,甚至一些自习课都要去训练,与我这个班主任相处的时间非常少,也不愿与我说心里话,这不免给热情高涨的我泼了瓢冷水。
  我想,要改变这种局面,我得先成为孩子们的“自己人”。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曾在一项实验中证实: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的吸引力也会越大。所以,我想让学生们接受自己、喜欢自己,首先要在某方面让他们感到我们拥有着共同的东西。
  
  听?是谁在唱歌——别样的班级文化
  记得我上学的年代广泛流传一首歌:“我想唱歌可不能唱,还有多少复习题都没做,努力吧准备考重点,老师听了准会这么讲。”当我这个合唱班的同学都以为,他们的爱好特长会被功利的只认分数的老师无情镇压时,我反其道而行之,投其所好,与学生们同歌同唱。
  我提出每天晨读前和午自习播放轻音乐的倡议,同学们积极响应。很快,班级电脑里存储了大量的轻音乐,同学们一致决定安排人每天轮流负责播放。轮到的同学每天按时播放乐曲,从来不用提醒。此举不仅让学生对我刮目相看,拉近了情感距离,而且两周后,我发现教室里不和谐的吵嚷声、打闹声消失殆尽。
  
  相亲相爱一家人——充沛的情感投入
  虽然学生的训练时间很长,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形成团结温暖的班集体氛围。为此,我又在班里开展了“共创班歌”活动,学生们积极作词谱曲,然后在班会课上集中展示,最终投票选择、确定了其中的《在一起》为班歌。后来,在一次班会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班歌的音乐声徐徐响起,我拿着话筒上台,带头领唱,全班齐唱班歌。那一刻,我们内心充满了感动与温暖。
  
  对面的男孩看过来——特殊的人文关怀
  记得开学报到那天,有个男生带着耳机,旁若无人地懒懒走进课堂,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开始留意这个孩子。果然,他日后的表现异于班里大部分学生,对班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不合群,总是独自哼歌,对待其他同学的表现经常露出嗤之以鼻的神情,对待kyi0Q20VbOrn/3Kx1AaxjQ==老师的教育经常别过头听不进去。
  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
  我展开了有计划的行动。我先通过班里的“密探”打听到这个男生每天听的都是什么歌,然后找了一个机会装作不经意地说出我喜欢的一些歌手和歌曲,而那些歌手和歌曲都是他喜欢的。后来,在一次以《我的偶像我做主》为题的班会课上,每个同学都阐述了自己喜欢的歌星,以及歌星们光环背后的付出与努力,只有他没有参与展示。班会课到尾声时,我上了台,说想跟全班同学分享一下我的偶像,然后我如数家珍般介绍了他的偶像,我在台上看见了他由惊讶转为柔和的脸色,我心中的石头落了地,果然,他带头鼓掌。我想,他找到了我们之间的共同点,更理解了我为此的付出和苦心,对面的男孩终于肯看过来了。
  100多年前,林肯说过一段颇为精彩的话:“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别人同意你的原则,就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实朋友即‘自己人’。用一滴蜜去赢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我想,酿成这“自己人”的“一滴蜜”,关键在于怎样从各个方面去广采可供酿蜜的“花粉”,也就是如何把“态度与价值观的类似性”和“情感上的相悦性”具体化。我想,如果每位班主任都能有这种意识,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