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反思型”教研组的实践研究

2011-12-29 00:00:00郭玉林代琳娜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7期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教研组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因此,加强教研组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教研组对教师的指导、监控能力和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表现为教科研水平不高,团队意识欠缺。因此,教研组必须走学习反思型团队建设的道路才能促进教师学习意识的增强、教科研水平的提升,也只有走这条路才能实现教师个人专业化的发展。
  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其操作程序是:围绕《构建语文教研组学习反思型组织模式实践探究》这一主题,通过“制定行动方案—实践—反思—修正行动方案—再实施、再修正—总结有效做法”环节,不断深化研究主题,最终获取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研发语文资源库光盘,构建学习—反思资源平台
  
  为了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尽量弥补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2005年至今,我们独立研发并不断完善了“语文教师学习资源库”光盘,其收录的主要内容有:
  ●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宗旨和要求,准确把握语文课改方向内容的各种资料,有《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实施纲要》、《教案的规范要求》、《说课标准》、《评优课标准》、《备课组要求》、《批改作业的要求》和相关规定等。
  ●备课辅助资料,包括初中三个年级教学中出现的作者和名著资料、古诗词相关资料、古典文学的相关知识,以及文体知识、语法知识等。
  ●教学设计资料,含初中三个年级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设计。
  ●中考资料汇编。教师分工合作,搜集并整理了“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片段作文修改”四大方面的电子版中考复习资料,丰富了“语文习题库”。
  ●初一、二年级“习题库”,汇集了这两个年级的各种语文习题。每个年级建立一个文件夹,内容包括平时测试卷、每月统练、阶段性检测试卷、期中和期末试卷。
  ●语文专业书籍,如古代汉语、古典文学、现代汉语、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电子版书籍。
  ●建立课件库,教师搜集并整理了人教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七、八、九年级每一课的教学课件。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学习—反思效能的输出与强化系统
  
  我们将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细化,以便进一步明确操作目标和内容,并要求教师针对个人教学能力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强化训练。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坚持教学基本功训练,开展说课活动。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坚持开展说课活动,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过程设计之中,力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扭转教师主宰课堂一切,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师由“教学”转向“导学”,摒弃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陈旧观念,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2.广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每次评优课后,教研组都要对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集体反思,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解决办法,并由主讲教师写出教学反思案例。
  3.进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几年来,我们先后组织语文教师到延庆县下屯中学、朝阳区北苑中学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做示范课,共同召开中考分析会。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性活动。如开展大型的系列口语训练活动;开展趣味作文比赛、趣味语文知识竞赛、硬笔书法比赛等活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参观故宫博物院、现代文学馆、卢沟桥、圆明园;编辑我校初中部学生作文集《和悦》。
  
  坚持“三维”教学反思,构建多元反思监控保障机制
  
  在有关“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从三个维度开展反思活动,即时间维度、主体维度、内容维度。
  时间维度:及时反思、过程反思、阶段反思;
  主体维度:教师个人反思、备课组反思、教研组集体反思、学生反思;
  内容维度:观念反思、程序反思、方法反思、教材反思、多媒体反思。
  反思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阶段性地召开反思为主的会议,集体讨论反思教研组的工作;定期进行课题研究的反思,调整和把握好科研的方向;定期进行教师教研工作的反思,尤其是听课之后,进行优缺点教学的反思;定期反思教研组开展的学生活动,力求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教研组内教师积极参加讨论、反思、研究,共同把握好教研组研究的内容和方向,积极撰写反思性教学文章,目前已经汇集并整理出了四期内容。通过这些系统化反思活动的开展,保障了教研组工作的方向。
  
  物化课题研究成果,构建理性反思发展空间
  
  1.《教学反思集》——凝聚教师教学过程回顾的作品集
  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在课中,则对教学全程进行监控,根据学生对“问题”反应的敏感性与批判性,随时调整教学的策略,并实施科学的评价。在课后再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回顾、审视和思考,分析成败得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同时,坚持过程性反思,撰写“教育教学反思日记”和“教育教学反思案例”。目前全组已整理六本《教学反思集》。由于采取了上述环环相扣的做法,明显地增强了语文组教师教学反思的自觉性,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反思的能力和水平。
  2.《教师反思随笔》——彰显教师个人即时感悟的作品集
  坚持教研组例会制度,教研组进行阶段性反思。每次由主讲教师谈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研组要求每人每日课后即时写下教学随笔。目前全组已整理汇集了三本《教学反思随笔》。
  3.“课堂观察”活动——体现教师集体反思行为的实践活动
  此外,为实现教学过程研究化,我们还定期进行“集体反思”,开展说课、评课、研讨和交流活动,对教研组本身的工作和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了切实上好每一堂课,教师们在全校开展了语文组课堂观察课。课堂上,全组教师就教师讲解、情境创设、师生对话、学生学习思维与活动、教师思维深刻性五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课后,听课教师从各自的观察角度,对本堂课进行分析讨论,交流观察结果,提出观察意见。为了准确地反馈授课教师的授课效率,组内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拟定了比较全面的课堂观察量化表,并在课后进行授课教师个人教学反思,以及依据五组观察员公布的量化结果,进行集体反思。
  4.《学海拾贝》——通过学生反馈促进教师反思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学生学习的特点,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我们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后,将学过的知识、课后的感悟等及时记录,学生们用手抄报的形式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汇集出学习反思册《学海拾贝》。这些内容,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有效调整教学设计。
  
  通过课题实施,构建教师研究能力发展阶梯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和基础。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学习—反思型模式”的实践探究,教师紧密结合课改实际,通过选题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我们全组教师通过学习逐步掌握了选题、撰写文献综述、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方法,明确了研究方案的制定及实施研究的过程。这些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为了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我们采取了“阶梯式”的课题研究方法,其具体操作程序为:(1)确定参与课题研究的等级,即“校级课题—区级课题—市级课题”,逐步提升;(2)对“开题—实施—反思—结题”进行全程监控,确保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取得理想的效果;(3)采取“教师—教研组—学校领导—专家”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通过五年的课题实施,学校教研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也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学生真正获得了生动、活泼、和谐、主动的发展。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