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大风车”

2011-12-29 00:00:00郭姜燕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 2011年3期


  “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鼓励学生写日记。写日记第一贵在坚持,养成习惯;第二贵在真实,有内容。写日记既能坚持又写得有内容,即已证明这个学生在写作上既有兴趣又有能力,我会保证给予其优秀的语文成绩。”周国平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中这样说。
  我们尝试了“大风车日记”,效果颇佳。
  我把学生分成每组四到五人的若干学习小组,每天由一人写日记,第二天再依次传递给另外一位学生去写。因为这样的循环方式就像风车一样,不停地转动,所以,我们都叫它“大风车日记”。
  批改“大风车日记”,除了对其中的错别字进行修改外,只要他们能把话说完整,说通顺,即使只是“流水账”式的记录,我也会给他们画上星号。而对其中出现的一些好词好句则进行圈画,并加注“good”字样,给作者一份惊喜。
  除此之外,每天我都会在班上朗读日记,读到写得好的地方,有意停下,引导孩子们发现这些好词或好句好在哪里。一些典型的好词语我会写在黑板上,请作者本人领读,让孩子们背诵,进行积累。因为是孩子们自己写的日记,大家总是瞪大着眼睛,以期待和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听得特别认真。读完一篇日记,日记的主人就可以得到一颗小星星,孩子们或激动或羞涩地听完自己的日记,然后兴高采烈跑上前,把领到的小星星贴在评比表上。
  每一天都有惊喜,第一天读过了“欣喜若狂”“闪电般的速度”这类的词句,第二天就有孩子开始学着运用了,我同样进行圈画,然后在读这些日记时对作者的活学活用大加赞赏,并鼓励更多的人要把别人的东西学过来运用,告诉他们这也是一种很有用的语文学习。
  慢慢地,我发现,语文课堂上我领着孩子们一起欣赏过的好词佳句同样被孩子们运用了。《青蛙看海》里的“不知不觉”,《狐狸和乌鸦》中的“馋得直流口水”“赔着笑脸”“一溜烟…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等,都在“大风车日记”里再次“露脸”,让我欣喜不已。
  在批阅日记的时候,我发现有多字、漏字和错别字的现象,有一些孩子标点运用得不规范,虽然进行了反复提醒与纠正,但效果甚微。于是,我变换了展示“大风车日记”的方式:由作者自己上台朗读。孩子们站到前面一读才发现,哦,原来自己写的日记中还藏着这么多的问题呀!于是,每次我都提前把日记本发给作者,给他们一个预先朗读纠错的时间和机会,看到孩子们很投入地读着改着,我又心生一计,号召全班同学给声音响亮、停顿得当、读得流利的学生以掌声,赢得热烈掌声的学生就可以多加一颗星。这样,每个作者就又多了一份动力,练习朗读和修改日记的劲头更足了。
  因为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难免有的孩子虽然使出吃奶的力气但写出的东西仍然不尽如人意。面对这个问题,我通常在当天帮助学生回忆、选取可供写作的内容,诸如体育课上一些有趣的游戏,课间孩子们中间发生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讲述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的一些见闻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有东西可写。有时,还能从孩子们的日记里发现许多表象下的“真相”,借机对学生进行道德、审美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也能收获极好的效果。
  对一些写作困难的孩子我从不嫌弃,总是把他们叫到身边进行面批,和他们一起修改日记,再指导他们朗读,最后依然会奖励给他们小星星。如此一来,班里几乎没有孩子不愿意读“大风车日记”了。每天都会有孩子跑来焦急地提醒我:“老师,该读日记了!”有时因为特殊情况耽误了读日记,孩子们都无比失望,仿佛遗失了一件宝贝,一直耿耿于怀念念不忘,于是第二天我无论如何都要弥补。渐渐的,每天朗读日记的时间成了语文学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孩子们享受于那个时刻的神情也令我陶醉。
  不少日记“高手”渐渐不满足于“大风车日记”了,他们有许多趣事想一吐为快,还偷偷准备了自己的日记本,三天两头把每天坚持记录的日记拿来给我看。不管多忙,我都逐一看过,不惜笔墨地进行鼓励和赞美,让他们选取其中的优秀篇日进行朗读并额外奖励。整个班级开始形成写日记的热潮。
  随着“大风车日记”的篇目慢慢累积,我把其中的优秀篇目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命名为《我们的大风车》。我把册子发放给孩子们,告诉他们这是他们自己写成的书,如果能够把日记坚持写下去,他们完全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作家。
  孩子们爱不释手,贪婪地细细品读着自己的作品,看到他们脸上洋溢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我不禁又想起周国平在《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一文中说的一句话:“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日记有作文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想,把“大风车日记”坚持下去,也许真的能把孩子们带到一片无比明媚的写作的春天呢!
  最后,让我们来一同欣赏“大风车”的精彩吧——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天气:多云
  被子蛋糕
  周晟樱
  冬天的床可真软,被子厚厚的。早晨一起床,我就赶紧把被子叠好,然后站到厚厚的被子上面,大声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被子是蛋糕,我是生日蜡烛!”
  妈妈见了忍住笑说:“蜡烛的火焰在哪儿呀?”
  我立马把手举过头顶,双手合拢,边摇摆边得意地说:“在这儿呢!”
  妈妈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时间不旱了,快下来吧!”
  我一扭头,说:“不行,生日蜡烛还点着呢,你得先吹灭蜡烛,然后我才能下来。”
  于是,妈妈对着“蜡烛火焰”呼呼呼吹了好大一口气,我的手才慢慢儿地、慢慢儿地垂下来。这时,妈妈用双手托住我的腰,总算把我从“被子蛋糕”上拔了下来。
  我乘势倒进妈妈怀里,两个人滚躺在床上哈哈大笑!
  
  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天气:晴
  善良的“杀手”
  邹逸凡
  语文课上,郭老师正讲到最精彩的地方时,忽然有人大叫一声:“啊!有黄蜂!”
  这个冻死狗的天气,怎么会有黄蜂?真是无稽之谈,可是,我一抬头,真的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它黄身子、黑花纹,细腰。同学们有的用双手抱住脑袋,有的鬼哭狼嚎,有的干脆躲到桌子底下去了,几个胆小的女生脸色发白,瑟瑟发抖。黄蜂就在我身边盘旋,像一架微型的直升飞机,“嗡嗡嗡嗡……”我吓得魂飞魄散,一纵身跳离座位,只恨自己少了一对翅膀。
  这时,我们的郭老师就像电影中的女侠一样,抄起一把“宝剑”(教棒),向黄蜂猛地劈去。可黄蜂一掉头,灵活地躲开了。这下,郭老师可火冒三丈了,她换了“武器”,抡起讲台上的语文书,朝黄蜂扇去。在强烈的风力下,黄蜂歪歪扭扭地飞出了大门。
  教室里慢慢恢复了平静。可一会儿,黄蜂竟然又来了,它一边叫嚣着,一边在教室上空飞舞,摆出准备血拼的架势。教室再次陷入混舌L。
  郭老师拍案而起,举着语文书,跟着黄蜂穷追猛打,一直把黄蜂从教室中央撵到窗户旁边。不知道黄蜂是不是被自己绕晕了,它竟然一个跟头栽倒在窗户边的橱柜上,而此时,郭老师的语文书带着风声“呼——”的一下,狠狠地砸在了黄蜂的身上。
  郭老师拿开语文书,黄蜂已经变得稀巴烂了。郭老师长叹一声:“唉——我也不想当杀手啊!”
  郭老师,你是拯救我们的善良“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