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乃是亡国之都”?

2011-12-29 00:00:00刘海军
文史月刊 2011年4期


  南京,作为中华民国首都,曾经有过很多争议,至少有两次“建都之争”和一次“建都之议”。前两次是政治势力间的角逐,后一次是广大有志之士以国家民族前途为出发点的和平讨论。
  1937年抗战爆发,南京作为首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沦陷了,这自然使人联想到南京作为首都的正当性。当抗战将要胜利时,关于战后国都的讨论便热烈起来,从1941年起,一直延续到1947年。其中,有人主张国都应在全国疆域的中心,安全而且便于照顾四方;也有人主张国都应设在国防的前线,因为迎敌胜于避敌;还有人主张国都应在气候寒冷的地方,因为世界上强国的首都均在北纬33度以北。
  此外,国都应在比较穷苦的地方、国都应在富有历史传统的古城、国都应在便利开发边疆的区域、国都应在离海较远的地方等也是论者考虑范畴。
  提出的候选国都有南京、北平、武汉、西安、兰州、重庆、长春、长沙等十多个城市。各方意见莫衷一是,社会各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后国都大讨论。
  
  一、“南京乃是亡国之都”?
  
  由于南京是当时的既有首都,所以无论是主张建都南京还是反对建都南京,都必然牵涉到南京作为首都的优劣条件。
  其实,对于民国建都南京,早有争论。
  辛亥革命爆发,对于临时政府应该设在何处,曾经有过争论,有主张设在武汉的,也有主张设在南京的,只因武汉战事紧张,最终选择了南京。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即为首都。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后,又有人提出将首都改设北京,因孙中山态度坚决,提议在参议院未获通过。然而,由于当时袁世凯势力坐大,要求迁都北京,孙中山最终也未能阻止。于是,北京成了民国的首都。
  1927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克复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并正式决定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同时,将北京改为北平,设北平特别市。
  后来,阎锡山、冯玉祥军阀势力崛起,又挑起“建都之争”,主张将首都设在北平。阎锡山指派一批北方文人大写文章,大造舆论。他们公开主张定都北京,而且强烈要求民国政府北迁。地理学家白眉初在《国闻日报》撰文说:“从中国历史的史实说明,建都北京国运长久,建都南京国运短暂。历史上北京建都有800多年,而且代代强盛;而南京地势低洼,不据国疆上游,夏天湿热,民风文弱,在历史上曾是六朝金粉之地,萎靡之气太重,历代王朝前后在此建都者共400余年,平均每代不过45年,而且除明朝朱元璋外,没有一个是全国统一的政权,非偏安即年促,因此,南京乃是亡国之都。”
  南方舆论则针锋相对,提出南京建都是总理的主张,且总理遗体在此;南京临上海,东南经济发达,建设起来容易等等理由回击建都北平论。最终,随着蒋介石政治角逐的胜利,建都北平论销声匿迹。
  可是抗战爆发,南京作为首都,被日本轻易占领,使许多人又开始质疑南京作为首都的资本与条件,很多人都指出了南京作为首都的劣势和不足。
  首先,从地理位置而论,南京天生不是一个用武之地,尤其只具备守势的形势而不含攻势的形势。江南区域的东面及东南临海,一旦包围,即无从扼守;而且南京偏处东南,对于西北东北西南边疆有鞭长莫及之嫌。总之,南京自历代建都以还,武力上总不能完全控制四处,内轻外重。其次,从民族优生学而论,长江一带属亚热带气候,对于健康是不适宜的,不能将全国优秀分子集中于此,下一代的体力与智力不能均衡发展。第三,从历史上来看,南京作为首都以弱势王朝居多。此外,还有人说,自上海失守后,南京背水一战,牺牲中央军不少精锐,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不得不引以为鉴。因此,就有人指出“南京建都,不仅不能巩固国本,反为祸乱之阶”。
  然而,尽管南京有此缺点,但战后主张仍建都南京者大有人在。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南京是孙中山钦定的国都。时人有言:“国父之论南京,谓其兼有平原深水高山之胜,为各国首都所不及,实为南京建都不刊之论”。孙中山经国民党的宣传与塑造,已经成为一个合法性的象征,这也是南京正统地位的一个依据。第二,江南历来就是财赋重地,经济发达,人文荟萃,南京位于江南,经济条件最优越,建都南京,即可以控制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第三,长江有河港兼海港之利,交通发达。第四,战前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建设,南京已具备了作为首都的各种条件。因此,只有南京,对内可以便利经济建设,对外可以适应世界沟通。
  
  二、北平:一个有力的竞争者
  
  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都城,元、明、清三个统一王朝的首都。它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历来是扼守北方的战略要地。抗战结束前后,许多人都主张应该建都于此。
  竺可桢,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1943年6月,他发表《关于战后国都及陪都问题之意见》,认为:“若以天、地、人、物四种因数而论,我国各地之足以鹰战后首都之选者,颁推南京、北平、西安、武汉四处。……以天时言,北平最为相宜。以国防地位论,则西安应为首选。以人口、物产立论,则南京、武汉又胜于北平与西安。但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中心问题,抗战以后,我国之中心问题,颁惟工业化。若欲脐吾国于世界列强之林,则势非工业化莫由。欲使中国工业化,则非尽全国之力以开发东北四省不可。东北煤、石油储藏丰富,粮食生产位居前列,交通发达。所以东北应为我国战后建国的根基。若建都于南京HT1tsiatcOqKHdngNBihVg==、西安或武汉,则东北成为尾间。”
  当然,竺可桢也看到了北平作为首都的不利条件,那就是邻近日本,随时都有被偷袭的可能性。但他又说:“吾人立国,应有进取之精神。汉高祖都关中时,匈奴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二日可到。……为避免日人报复暗算计,西南、西北两方亦各应有重工业之中心,而立重庆、西安二地为陪都。”
  著名学者傅斯年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而必须在最近迅速走上工业化之路,若是,则建都最适宜的地方,应当是可为最大工业区域的中心。”而“一旦东三省北七省工业化起来,农牧改进起来,经济的重心自然在北而不在南。”
  所以,北平为中华民国首都,应该无问题,这是一个十省大工业农牧圈,是中华民国建国的大本钱。
  此外,还有人认为,以前立国在农业,江南乃富庶之区。而今后立国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全国铁矿80%在辽察二省,煤炭80%在晋陕二省,挨着两省中心的便是北平。所以应该建都北平。
  由此可见,竺可桢、傅斯年等学者主张战后建都北平,主要是从工业化的角度,认为战后中国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而工业所需要的大部分资源都在北方。
  他们都是为国家民族长远计,并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
  
  三、有人认为我国疆域辽阔,应广设陪都
  
  除南京和北平外,武汉和西安也有许多学者论及。
  武汉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区,中华民国肇始于此,因此作为首都也是名正言顺。此外,武汉经济、交通、国防之地位均极优越。长江流域居全国南北之中,拥有人口达两亿,为全国经济中心所寄,而长江流域又以大湖平原为中心。武汉正好处在大湖平原的核心位置,不仅本身富庶,且位于全国富庶区域之中部。以人文财富论武汉,实居全国之中也。以武汉为中心从事建设,自必事半功倍。
  西安作为首都,也有它的优势,不仅因为它是有名的古都,也因为其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有学者论到西安作为首都的几个优势:中国历来大敌在北方,故国防要在北方大陆,西北之巩固足以屏蔽中原,西安为西北之重心,在国防上之地位最为重要;战后应以东南人力物力,从事西北内陆之开发,西安为西北接近东南,便于物资人才的交流;西安在西北各地,也是最富庶的地方。此外,战后应加强国族团结,西北民族繁杂,为各族人民交流之区,对于国族团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也有人主张多都论,认为我国疆域辽阔,军事重镇不能限于一地,应广设陪都,建立多个中心。应于武汉、广州、重庆、西安、兰州、多伦、东镇七地设立陪都,分区负责,与首都南京合成振衣得领之国防形势。
  可见,战前关于择都之争,其实是各个政治军事集团的较量,谁胜国都就定在谁控制的地方。如孙中山与袁世凯,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的国都之争。而抗战结束前后,关于战后国都的争论,大多是学者、专家、有识之士等从国家民族的前途出发,认真思考的结果,并不涉及政治利益在里面。
  可是,尽管在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战后国都的讨论,但是国民党政府似乎从未动摇过,把自己的命运与南京牢牢的拴在一起。
  南京,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22年,最终仍免不了建都南京即为弱势王朝,享年不长的历史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