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来天地皆同

2011-12-29 00:00:00王恩收
文史月刊 2011年4期


  一、御驾亲征和打胜仗没有太大关系
  
  明朝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蒙古瓦剌部南下。23岁的大明皇帝英宗不听劝阻,在佞宦王振的唆使下,委命御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自已亲率50万精兵挥师北上,迎战蒙古瓦剌部大军。
  此次出师,许多大臣都料到凶多吉少。英宗9岁即位,十余年来深居皇宫,毫无作战经验,随英宗出征的王振又是一个宦臣,没有一点作战常识。而瓦剌也先部久经沙场,兵强马壮。
  不出所料,英宗的大军刚到土木堡,就被也先的部队包围。很快,明军被也先打败,英宗也当了俘虏。此战史称“土木堡之变”。
  
  二、忠臣总是在挽救国家危难时出现
  
  消息传来,朝野震惊。留守京师的郕王朱祁钰听到这个消息,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立即在午门左门召见群臣,商议对策。群臣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叫嚷着立即诛灭佞宦王振的全家,以慰受难的英宗和悲愤的百姓。
  朱祁钰素无主见,听这话更是心慌意乱。他也早已厌恶王振的为人,但王振好比英宗的影子,英宗在东宫时,王振教过他读书认字,是英宗的老师,英宗即位后,王振倍受英宗的恩宠。郕王想:我要是把王振灭了族,将来英宗回来却如何交待?
  想到这里,郕王忙站起来要回宫,并吩咐立刻关闭午门。群臣一听,也顾不得平日礼仪,激愤之下一拥而上,拦住了郕王的去路。郕王朱祁钰哪见过这种阵势,立刻慌了手脚。这时,兵部侍郎于谦见群臣情绪异常,急步上前解围,挡在群臣与郕王之间,诚恳地劝道:
  “殿下,现在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你若稍有差错,将来以何面目见为国蒙难的英宗皇帝?群臣今天虽说有些失礼,但他们都是为大明江山着想啊。土木堡之难,是王振一手造成的,不抄没其家何以平民愤啊!”
  郕王听了于谦的话,定了定神,终于依从了群臣的请求,传下令后就匆匆回宫了。
  锦衣卫领令直奔王振家而去,文武百官也各自散了。吏部尚书王直却久久未动,他看着于谦因保护郕王,在众人的拖拽中被撕烂了的袍袖,感慨地说:“今日之事多亏了贤弟。如今挽救国家危难正需要你这样的人呀。”
  
  三、于谦精密部署,不仅解了北京之围,以致在后来的七八十年中,也先虽曾大举南进,但再也没敢骚扰过北京城
  
  英宗被俘时,皇太子正在呀呀学语,在此危难之际,不宜登皇位担当大任。最使人担心的是,也先部随时都有可能南下威胁北京。为安定人心,这年九月,郕王在大臣们的推戴下登上帝位,是为景泰帝。
  即使这样,人心还是不稳。因为英宗所率的50万精兵全军覆没,京城剩下的兵力不足10万。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乘机危言耸听,到处煽动王公富族南逃,侍讲徐珵甚至肆无忌惮地散布妖言,说什么天降灾祸,只有南逃才能消灾免祸。
  大臣们争吵不休,景泰帝举棋不定。此刻,新任兵部尚书于谦挺身而出,厉声说:“倡议南迁者,立斩不饶!”
  满朝文武都静了下来。接着,于谦又进一步说服景泰皇帝道:“京都乃天下根本,人心所系,怎么能说弃就弃呢?宋朝南渡之事难道陛下忘记了吗?为今之计,只有迅速调集军队,安定民心,积极备战,以稳定局势,争取主动。”
  于谦镇定自如、句句在理的话,终于使景泰帝下定了决心。不过,当时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土木堡之败使明军产生了畏怯情绪,兵力又严重不足,工事、战具年久失修。但这些都吓不倒于谦,他以积极的心态筹备战事,随时准备迎战来犯之敌。
  果不出大家所料,不久,也先率领大军挟持英宗南下。也先一路上势如破竹,只用了不到十天时间,就攻破了重重关隘,跨过卢沟桥,直抵北京城下。这时是十月十日。
  北京保卫战是一场血战,也是一场巧战。于谦否决了京师兵马总帅石亨把主力放在城内,拥城固守的方案,而将主力列阵于九门之外,城中只留少量守兵。结果也先一到,认定明军必集中在城内,冒然猛攻城门,结果陷入了于谦的预设伏击圈,也先部主力顷刻间成为瓮中之鳖。
  两军在城外激战,也先部损失惨重,只在北京呆了五天便拖着残兵败将逃之夭夭了。此战,于谦不仅解了北京之围,以致在后来的七八十年中,也先虽曾大举南进,但再也没敢骚扰过北京城。
  第二年,明军再与也先激战,也先战败,向明朝请和。于是,在瓦剌过了整整一年的英宗被迎回朝,并被迫接受了“太上皇”的尊号,住进南宫。
  
  四、忠臣常常成为奸佞构陷的对象,不幸于谦也是这样
  
  转眼间已到了景泰八年正月,皇帝突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这给英宗复位又创造了机会。因为景泰帝登基后,废掉了英宗皇储,立自已的儿子为太子,谁知不到一年,他仅有的一个儿子却死掉了。从此,皇储之位一直悬而未决。所以趁此机会,有人想让英宗复辟。
  正月十六日夜里,太监曹吉祥、武清侯石亨、都御史徐有贞等乘皇帝卧病,朝野上下人心浮动之机,将移居南宫八年之久、做梦都想复辟的太上皇朱祁镇迎回了金銮殿,景泰帝朱祁钰在其兄复位的钟鼓声中咽了气。这就是明朝轰动一时的“夺门之变”。
  英宗复位后,石亨、徐有贞等少不得加官进爵。大权在握,他们便开始了下一步的行动——排除异已,陷害忠良。而首当其冲的,便是于谦和他的有力支持者王文了。石亨为将时一直嫉恨景泰帝以于谦为兵部尚书,加之北京保卫战中于谦正确地否决了石亨拥城固守的方案,对此石亨始终耿耿于怀。而徐有贞就是当年散布谣言,鼓吹南逃的徐珵。
  徐有贞、石亨等捏造说于谦、王文“逢迎景泰篡位”,还说他们两人见景泰帝卧病,便阴谋迎立襄王等。英宗对徐、石等人深信不疑,于是令石亨及其党羽都御史萧维桢主持会审。
  石亨、萧维桢对于谦、王文严刑拷问,逼迫他们承认所告罪行。王文对他们的无耻行径非常气愤,厉词质问:“召迎亲王是须用金牌的、派人也要有马牌,这两样东西现在何处?”
  于谦说:“你不必费口舌了,这是石亨之辈的诡计,欲置你我于死地,辩解也枉然。”
  审了几天,萧维桢还是不能让于、王招供,自已又拿不出证据,只得以二犯阴谋迎立外藩为名,请求英宗凌迟处死他们。
  英宗听了不同意,沉吟半晌,说:“于谦保卫北京是立了大功的。”
  徐有贞奸险地说道:“如果不杀于谦,陛下复位以何为名目呢?”英宗听了倒吸一口冷气,于是一言不发,签发了处死于谦、王文的旨令,不过,将凌迟改为了处斩。
  数日后,于谦、王文慷慨就义。临刑前,于谦吟诗一首,诗末两句是:
  顾我于今归去也,
  白云堆里笑呵呵。
  其凛然之气可以想见。
  
  五、险诈之人焉能久合,总免不了鸡飞狗跳
  
  始终未离开过皇宫的英宗皇太后听到于谦、王文被处斩的消息后,哀痛不已,伤悼数日,英宗见此情景,稍有悔意。
  于谦死后不久,曹吉祥、石亨、萧维桢等就开始勾心斗角,为了权利争风吃醋了。先是萧维桢被曹、石合谋除掉,然后石亨和曹吉祥继续明争暗斗,其险诈渐渐被英宗觉察。二人见失宠于英宗,便狗急跳墙,先后策动谋反,结果事败,石亨死于狱中,曹吉祥也被诛杀。
  平定曹吉祥叛乱之后,再看北京城,像是血洗过一样。明英宗不忍目睹眼前的惨状,仰天而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