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包子“狗不理”

2011-12-29 00:00:00欧阳军
文史月刊 2011年5期


  天津狗不理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底帮厚薄相同,吃一口流油却不腻,十分鲜美。
  这么好的包子,为什么叫了个“狗不理”呢?
  原来,清朝武清县杨村有个少年叫高贵有,牛脾气,他母亲叹着气说他:“真是个‘狗不理’。”于是,大家就都叫他“狗不理”。
  高贵有14岁时,父亲怕他性躁惹事,送他到天津做事,被介绍到“刘家蒸吃铺”当小伙计。
  这家铺子座落在天津旧城北边,与南运河紧紧相邻,来往的都是些船工、纤夫和小商贩,刘家蒸吃铺专做这些人喜欢的蒸食和肉包。高贵有聪明勤快,能吃苦,老板就派他专门做包子,两位师傅见他聪明好学,也处处指点他。
  三年学徒期满后,高贵有扯旗开张,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铺。他使出全副本事,做出的包子特别好吃,门庭若市。因人们习惯了他的小名“狗不理”,就干脆把他经营的包子铺也叫“狗不理”。
  高贵有嫌这名字不好听,就给自己的包子铺起了个名号叫“德聚号”,但人们慕名而来,就找“狗不理”,从不找“德聚号”,高贵有见这“狗不理”的外号甩都甩不掉,也只好由人叫去了。
  戊戌变法后,狗不理包子被送进宫里,慈禧太后品尝后称赞说:“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包子香矣!”
  从此,狗不理包子成了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