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一条陋巷遇到一个泥瓦匠,二人一席深谈,韩愈震惊不已,欣然为之作传。
泥瓦匠叫王承福,约有五、六十岁,穿得有些寒酸,脸色黑黑的,瘦瘦的,坐在早春的寒风中。
他引起了韩愈的同情,韩愈的心里隐隐不安,觉得这一定是个在生活中过得不好的人。韩愈的兜里有钱,想要周济一下他。
韩愈不禁也坐下来,靠近他,想听听他的故事。
原来,他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每天在自己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静自足的日子。不想有一天,他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他扔下朝夕相伴的土地,拿起弓箭,成了一名驰骋战场的士兵。这一去就是13年。
战争结束了,他以累累战功被授予了官职,可是很快又放弃了,辞官回到家乡。
听到这里,韩愈的心里不由得翻了一个个儿,这人是不是在战场上受了刺激啦?国家给你官职,奖励你的军功,是你应该得到的,好多人削尖了脑袋拚命钻营,不就是为的这个吗?
他看了看韩愈惊疑的目光,接着说下去。
经过十几年的战乱,家乡不少人都没有了,他的土地也早已换了户主。
没有了土地,再想回到过去的日子已经是不可能了,因此,他便拿起抹子,当起了泥瓦匠。
这一干就是30多年。
他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自己的家,寄居在别人的家里,每天交房租和生活费。费用低时,他在外边干活,收费就低些;若是费用涨高,他的工钱也便涨高些,够他生活就得了。有了剩余的钱,他便送给那些比他更困难的流浪汉、残疾人、贫病交加的人。
听到这里,韩愈觉得这个人简直不可思议了,这一辈子为的是什么呢?
王承福看了韩愈一眼,好象知道韩愈心中的疑惑和诧异,但他并不解释。他自顾自地说:“粮食,是要人一个汗珠子掉八瓣才能长出来;身上的衣服,要靠夜以继日地养蚕、纺织才能制成。还有象磨、碾子、盐、铁,都要有人流血流汗地来做。无论做什么,只要舍得辛苦,不怕卖力气,就一定会有饭吃。包括做官、甚至当皇上,都是如此。如果光吃饭不做事,光享福不出力,光想子子孙孙千世万世做大官,又不愿心忧天下百姓疾苦,那一定会有灾祸。那是老天爷降的,是老天爷借人手降下的,因为老天爷每时每刻都睁着眼呢。”
韩愈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是从这个泥瓦匠嘴里说出来的吗?
“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的抹子睡大觉,更不敢想入非非放纵自己的欲望。抹墙是个粗活,虽然辛苦,但挣的是血汗钱,花起来心安理得,心里踏实,所以日子过得很安宁,吃得香,睡得也好!“
听到这里,韩愈觉得这哪里是个泥瓦匠,他是一个智者啊。
“多年来,我一把抹子走过的富贵之家太多了,感觉真是河东河西、沧海桑田呢!有的家我只去过一次,等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华屋已经破败不堪了。有的家我去过两三次,后来又经过那里,已经成为废墟了。我好奇地向他们的邻居打听,有的说,唉!这家主人犯了死罪,都没了几年了;有的说,老主人已经去世了,他们的子孙不务正业,没能守住祖宗留下的家产;还有的说,人死后,财产都充公了。
这不正是不劳而获,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力所不及的事情吗?不正是自己无德无才却偏要不择手段谋取财富和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亏心事做多了的结果吗?
幸福来得慢的地方,灾祸也来得慢,比如清贫人家;幸福来得快的地方,灾祸也来得快,比如王侯门第。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几十年了,没失过眠,没得过病,没有过忧虑,看到身边的人们那么多的烦恼和灾祸,我觉得真是幸福极了。”
王承福的一席话,真正让韩愈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韩愈做梦也想不到,这样一个卑贱的底层人,竟然有这样智慧的见识,竟然有幸福无比的感觉。
看来,幸福真的是一种感觉,快乐也很简单,关键就看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