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插柳柳成

2011-12-29 00:00:00
文史月刊 2011年5期


  一、最好的动员,莫过于形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
  
  俗话说,形势比人强。俗话说的这个形势,事实上是清朝的湖广总督瑞■和革命党人一起造出来的。10月9日这天,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的据点试验炸弹,不慎爆炸,据点暴露。张皇的革命党人,把所有的名册、文告、旗帜甚至武器和资金都丢给了清吏,导致瑞■全城大搜捕,多个据点被破获,20多人被捕,剩下的革命党领袖纷纷逃走。彭楚藩、刘尧澄和杨洪胜牺牲,3人的人头,被示威性地挂在了城头。瑞■和张彪将要按图索骥的流言,传遍了整个军营。这就是工程营发难的情势,有了这个情势,起义才会一呼百应。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造反或者起义,都需要有动员。动员的力度越大,成功的把握才越大。但是最好的动员,莫过于形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有了这样的气氛,每个人都感到威胁了,得手的几率就高,打仗才有士气。
  10月10日的工程营起义前夕,人人自危的气氛,第一来自革命党失手,第二来自瑞■的处置失当,而两者奇妙地构成了完整的逻辑线条,不由人不信。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在10月10日晚,以枪声为号,发动起义。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了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
  武昌城内的二十九标的蔡济民和三十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
  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
  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湖广总督瑞■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抵抗。天亮前,起义军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掌控在起义军手中。
  事实上,瑞■和他的幕僚,还真的考虑过按图索骥,按党人名册搜捕,所以,流言不为无因。
  新军固然有不少革命党,但没有想象那么多,至少,军官中的革命党相当少,只要响应者不足够多,是可以弹压的。可是按图索骥的流言一起,不仅新军中所有没有逃走的革命党人感觉到了死亡的威胁,那些跟革命党人有过交往的人,也人心惶惶,革命党的花名册是他们自己造的,谁知道那名册里到底有谁呢?不动也是死,动一动,说不定还会有活路。按一个革命党人的说法就是,“起义亦死,不起亦死,等是死耳,与其为瓮中之鳖,毋宁铤而走险”。这是一个兵法上“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局面,是一个典型的陈胜吴广起义的情势。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局面,士卒很有战斗力。然而,即使这样,还有差不多一半的新军没有动,革命党人活动较少的部队,士兵不那么担心受到牵连的,就没有响应。只是,他们也没有心思去镇压起义的同类,一旦总督走了,兵就散了。
  
  二、非常幸运的是,瑞■留给起义者的,是一座有大量现金和武器的城市
  
  起义成功之后,处于“四战”之地的武汉,居然半个月左右没有遭到清军的反扑和围攻,给各地的“别有用心者”以极大的鼓舞,给了他们机会,到了北洋军大兵压境的时候,各地纷纷独立。噩耗频传,即便北洋军拿下了武汉三镇中的两镇,也无奈大势已去。接掌清朝大权的袁世凯,出于利害计算,也只能跟革命党谈条件,出卖自己的东家了。
  武昌起义之前,之所以革命党人不看好武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武汉属于四战之地,起义发动,即使成功,也易于遭致四面围攻,坚持不下来。没想到,这个中心开花的起义,不仅守住了,而且最大限度地把革命辐射开来,一举大获成功。其中除了满人亲贵自毁长城,汉人官僚不乐帮忙的原因之外,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
  当时武汉的新军,一共一镇(师)一混成协(旅),共计11000多人,巡防营不多,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起义前,大约两个标(团)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其中两个营在宜昌)。剩下的部队,不到万人。起义爆发,有五个营和两标(团)——一个骑兵团和一个旗人组成的团没有响应起义,而起义部队,不过2000余人,加上后来加入的陆军小学的学生和零散的士兵,当事人回忆说有4000人,但实际上大约也就不到3000人。只是,起义军比较凶悍,未响应起义的部队,不是被消灭(如旗人团),就在跟着镇统制(师长)张彪做了一些零星的抵抗后,自己散掉了,并没有对起义军构成威胁。
  但是,武汉这么大,仅凭着3000人,要想守住,几乎是不可能的。按情势势必要扩军,扩军就得有钱,有枪。非常幸运的是,瑞■留给起义者的,是一座有大量现金和武器的城市。
  湖北官库里居然有那么多银两,总计达到4000多万元!
  钱不成问题,光有钱,没有军械,扩军也难。但是,湖北自打张之洞编练自强军起,到武昌起义时,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历年购置的武器非常多。从德国买的七九毛瑟枪10000余支,从日本买的六五步枪15000支,加上中国最大的兵工厂在汉阳,汉阳造的步枪有好几万支。这些枪除了装备军队,大部分都存在军火库里。库里还有一些山炮、野炮和要塞炮,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太多的马克沁机关枪。
  这样大批的枪械,装备几个师都绰绰有余。
  就这样,起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扩充到了五个足额的协(旅),原来的3000人,几乎都做了军官,起义时仅仅为正目班长的熊秉坤,摇身一变,就成了协统(旅长)。起义军在短时间内,就发展到20000多人,新兵没有经过训练,招来了,即使有枪,也没太大的用。大部分的士兵,穿上军装,连装弹和射击都不会。看当时的老照片,革命军的阵地,根本不讲究什么散兵线,士兵们居然密密麻麻地排在一起,人挤人地排在一起射击,只消对方有子弹打过来,高低合适,肯定就会伤亡。但是不这样,兵也许就散了。事实证明,恰是这样的扩军,成了大事。
  新军已经练了几年,但整个国家还处在不怎么会打新式战争的状态,所有的新军旧军,都没有经过战阵,一提到打仗,首先想到的就是武器、兵员。一听说武汉的起义军已经有了五个协,湖南和江西的巡抚,立刻感觉自顾不暇。听话的河南人,派了两个营的新军加一个巡防营来到武汉北边,领兵人一听说起义军人数众多,吓得一枪都不敢放,马上派人跟起义军联络,诈称投降,虚与委蛇。一直拖到10月底,北洋军两个镇到齐,清军的反扑,才算正式拉开序幕。
  
  三、大势已去清王朝
  
  在这半个多月里,在上海、天津、北京的报界鼓噪下,全国上下,不是人心惶惶,就是欢欣鼓舞。武汉革命党人的实力,被严重放大,报界甚至传说武汉的革命党,已经聚集了30000多人,而且都是受过多年新式军事教育的,枪械精良。连北京的官僚富商,在袁世凯到来之前,都纷纭逃亡天津租界。
  在这半个月里,湖北各地纷纷起义,就连临近的湖南和江西,也先后独立。
  在武汉保卫战开始拉锯的工夫,内地18个行省中有14省先后独立,清朝大势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