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去欣赏才能充分感受到事物的美;有人说,一切事物都要隔层玻璃才好看;也有人说,产生崇拜的前提就是距离,而古人形容美人美态时则有一句话,叫做“美人隔花端”……
距离,是何种神物,有着这般功效?隔着时间或空间的河流,为何我们所看到的彼岸是姹紫嫣红,是火树银花,是绝妙佳境,而我们一旦踏上彼岸时却为何常常感觉不到美的存在?
我想说,或许距离正是一盏神灯,当你在它的面前念上一句“芝麻开门”,它便会为你开启一扇通往美好风景的大门。
这种美好的感受古今皆有,像《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美人伫立彼岸,那盈盈一水阻断了情人间的接近,但是倘若没有那一泓“无情水”的阻隔,让你近距离凝视美人时,说不定你会发现美人脸上有一点你不满意的雀斑——所以说,正是那一汪无情之水留住了你想象中的诗情画意。相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由于距离太近乃至于身处其中,欣赏者却难以领略到庐山整体的秀美。古时的山水画,那画中的山水常常是烟雾轻锁,这或许正是为了拉远观画者与山水之间的距离,让人觉得山也朦胧,水亦空濛。可事实上,那隐约的远山也许并无美感,光秃秃的,水面上或许漂着垃圾。而艺术家留给我们的,正是距离所带来的清秀、朦胧与美好。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欣赏,有一定的距离也会更为美好。席慕蓉说过,友谊像花香,还是淡一点才好,越淡越持久,越淡才会越使人留恋。这正应了一句古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双方隔得远一点,才不会看到那些本可以忽略不计的瑕疵,就像那则《豪猪取暖》的寓言故事里所揭示的,只有留出适当的距离,才能既给双方带来温暖,又不会给彼此造成伤害。而我们身边许多好朋友,就是因为彼此靠得太近,一点细小的误会便造成摩擦,然后产生了更深的隔阂,最后朋友之间如同隔了一道天堑,再也做不成朋友,有的甚至反目成仇,彻底决裂了。
距离成就甚至造就了美。这条美学原理所适用的其实不仅仅在于观花赏景,更在于交友处世、待人接物。对待世间万物,离它一段距离也许更容易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彼岸春色正浓,我们去看陌上花开。隔着一条涓涓流淌的溪流,映入我们眼帘的一定是世间最美的风景。
“距离产生美”是一道人们耳熟能详的美学命题,作者以此为由头,从赏景切入,落笔于人与人的交往相处这一社会性话题,最后又回到审美话题上来。两方面内容浑然一体而又重点突出。作为一篇议论文,文章富有文采,更重“理趣”,一些诗文的引用信手拈来而又恰到好处。文章语言意蕴深远,富有韵味。
(指导教师: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