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既关乎党和政府的声誉与形象,又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而政府部门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门有许许多多的工作直接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关键词:民生;资源保障;阳光征地拆迁
1 立足资源现状,充分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感
冷水江是一座以能源原材料为基础的新兴工矿城市,曾以“世界锑都”、“江南煤海”闻名遐迩。全市境内已探明矿产36种,其中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有煤、锑、铅、锌、铁、镁等金属和稀有金属矿种12种,还有石墨、硅石、耐火粘土等非金属矿种。但由于煤、锑2种主要矿产资源的长时期、高强度开采,特别是锡矿山地区,已经过110多年的开采冶炼,目前,冷水江矿产资源已濒临枯竭。锑的保有工业储量不足500万吨左右,按目前生产能力概算,服务年限不足10年。煤炭保有储量在 1.3亿吨左右,大矿少、小矿多,产业链短,综合利用水平低。
就土地资源而言,全市土地总面积43789.75公顷,其中耕地7014.77公顷,已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966.67公顷,人均耕地仅0.3亩,城郊乡镇人均耕地不足0.2亩,个别乡镇在0.1亩左右,耕地资源严重匮乏,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和全省人均耕地水平。土地后备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潜力不足,据冷水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的规划数据表明,全市规划期内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可新增耕地潜力仅1987.12公顷。近年来,随着“一转三化”和城东生态城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大批招商引资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相继入驻,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每况愈下。近三年间,各项建设新增建设用地每年在1000亩以上,人地矛盾日益凸显。
正因如此,国土资源部门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开发资源的责任已显得愈来愈重大,更为之紧迫,保障和改善民生已始终成为国土资源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2 创新工作举措,做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
国土资源管理事关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大事,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然而,面对冷水江严峻的资源形势,冷水江市国土资源局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2.1 着力对锡矿山地区进行地质环境治理
锡矿山地区因开采历史悠久,已对该地区地质构造、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2008年,经国家批准立项为锡矿山地区地质环境治理重点项目,整个治理项目共投入5349.8万元,分7个子项工程进行综合治理:
⑴ 实施引水工程。架设引水工程管道17165米,新建水泵房2座,基本解决了该地区6个村(居委会)、8000多村(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
⑵ 实施拦挡坝工程。在主要污染溪沟布设拦挡坝6个,拦挡了大量废石、废渣,有效地防止了废石流的发生对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
⑶ 实施清淤工程。共挖运河道淤泥16121.2立方米,拆除浆砌石550.8立方米,重新砌浆砌石690.3立方米,解决了两个村河道不畅而引发的泄洪问题,有效地保护了200多亩农田。
⑷ 实施监测工程。安装各类高科技监测仪器,对该地区进行专业的沉降监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测系统,为该地区防灾、避灾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宝大兴塌陷区已列为国家级监测示范区和国家级科研基地。
⑸ 实施搬迁避让工程。2008年专门成立了冷水江市锡矿山宝大兴塌陷区搬迁避让工作领导小组,对宝大兴塌陷区内最危险的125户居民实施搬迁避让,625户居民正在进行实地和搬迁协议的签订工作。
⑹ 实施应急避险公路建设工程。修建了2.7公里应急避险公路,大大消除了载重货车在通过塌陷区时造成的影响。
⑺ 实施地质勘查和采空区支护工程。完成了宝大兴老窿地质测绘,查明了塌陷区分布情况及其危险性,为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掌握了充分资料;同时,也通过对采空区的支护,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宝大兴塌陷区的影响。第四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建设。
2.2 着力对全市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冷水江市国土资源局采取积极的工作措施,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已于2010年6月经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正式批准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项目,国家将投资3个亿,分3年实施项目建设。2011年已到位资金1个亿,治理工程包括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地下含水层破坏及水土环境污染、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以及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共涉及水利、交通、教育、环保、农业、林业等领域。该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改善全市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最大程度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和改善重点矿区及周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3 着力预防和防治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决不可疏忽大意,掉以轻心,对全市179处地质灾害点,冷水江局每年投入50多万元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质灾害点进行重点防治。同时,在各地质灾害点设立警示牌,向群众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而且,每到特大汛期,全局干部职工24小时值守,及时向各地质灾害点的责任人及乡、镇、村的领导发送短信预警预报,各地质灾害点的责任人都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帮助群众抢运财产,动员群众撤离,指导群众避险防灾,以最有效的措施预防和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4 着力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在实施耕地保护策略中,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划定耕地总面积7014.77公顷,规划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093.3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966.67公顷不减少,而且,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全面落实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市政府还将耕地保护纳入对各乡、镇政府、办事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逐步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体系,始终以强有力的措施保护了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2.5 着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为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因地制宜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策略,补充新的耕地。目前,全市土地开发整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5年来,共完成18个土地开发项目、7个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面积602.85公顷,投入资金3048.58万元,新增耕地221.87公顷。通过规范有序的土地开发整理,改善了耕作条件,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坚持阳光征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1 严格执行政策,做到阳光操作
对每个征拆项目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调配人员,统一操作程序,统一执行政策,统一补偿标准,统一补偿资金审批、划拨和监督;通过网上银行拨付补偿款,减少中间环节,杜绝侵占、截留、卡扣现象,保证了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各种补偿费用,征地拆迁补偿款不落实,决不强行使用被征土地、不强行拆除房屋;对所有拟征用的土地先全面调查摸底,合法合理界定权属,确保无纠纷后,再进行丈量;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每一户宅基地的具体位置。近几年,全市没有出现因补偿不合理、厚此薄彼、补偿不公而引发的矛盾纠纷。
3.2 被征拆者知情,群众心服口服
让被征拆者享有充分知情权,彻底杜绝了以往因知情权问题导致上访、闹矛盾的情况发生。将补偿安置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拆迁农户;对拟征土地调查和丈量结果经现场工作人员与被征地拆迁农户、地上附着物产权人在现场共同签字确认;报批前告知被征地拆迁农户对各类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权。近3年,我局先后组织被征地拆迁农户进行了10余次听证会。
3.3 公示焦点信息,实现公正透明
在村委会和村(居)民组聚居点设立专门的公示栏,及时公示补偿金额、集中安置区域、具体安置位置和面积等被征地拆迁农户关注的焦点信息内容,主动让群众来监督、让群众提意见,真正实现公正透明。在娄新高速公路、城市东扩、金鹰服饰城等10多个大型重点工程项目征地拆迁工作中,共征用土地2431.21亩、拆迁房屋389栋、拆除房屋建筑面积50568.59平方米、安置拆迁户445户,无一上访、无一强拆、无一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