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国土资源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万里行”系列宣传活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结合本省实际,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三湘行”系列宣传活动。
从本期开始,《国土资源导刊》将向读者推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三湘行”栏目,展示湖南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风采,总结湖南土地综合治整项目的经验。
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实现土地整治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并有效聚合各类涉农资金,是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湖南模式”。
湖南是鱼米之乡、农业大省。2000年以来,湖南土地开发整理实施规模达400多万亩,保障了过去10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用地需求,连续10年实现占补平衡,耕地保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尽管湖南对土地整理非常重视,相关投入也很大,一些地方政府显得并不十分积极,很多老百姓也不是特别满意。
“投入那么多钱,政府、老百姓还是不叫好,原因在哪?”带着这个问题,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工作组深入基层调研。在一次调研中,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储备中心主任曹湘潭问当地县长对项目的看法,这位县长直言:“资金是投入了不少,但项目分散,项目的后续效益不佳,项目建设过程中没有发挥当地政府和群众积极性,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经过多次考察、调研,工作组找到了答案:“单纯的土地整理,只是改善了农民的耕种条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项目区无法成为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农民还是守着那点土地。”
“四结合”: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
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实现土地整治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并有效聚合各类涉农资金,是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湖南模式”。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胡进安告诉记者:“土地综合整治就是要实现由单一的传统土地整理向‘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转变,由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投入向政府牵头、多部门及社会资金共同投入转变,由增加耕地、改善耕地质量的单一目标向增加耕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村庄整治、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等多目标转变。”
一言以蔽之,“湖南模式”就是变“分散输血”为“合力造血”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为增强“湖南模式”的刚性,省政府成立全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评估和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制定专项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地方特别是市、县两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突出的市州,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时予以倾斜。
随着35个省以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湖南模式”在实践中得以不断改进、丰富和完善。
邵东县成立县长任组长的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联合出台整合涉农资金的文件,并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
“项目实施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群众参与。”谈到火厂坪等两个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邵东县政府办副主任肖定辉说,“国土资源部门不再单打独斗,相关部门不再各自为战。”
武冈市大胆创新,将土地整理中心“升级”为土地整治局,为副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专门负责全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整治局的职能,比土地整理中心更全面,不再是局限于负责土地整理的‘专业户’,已经转型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操盘手’。”武冈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易云桂说。
“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湖南模式”的首要原则,在实践中得到了创造性地落实,有效解决了以往惠农支出“分散输血”的弊端。
而土地整治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四个结合”,则使“合力造血”成为可能。
“土地整治是平台,是基础,‘四个结合’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曹湘潭说。
土地整治为土地流转搭建了平台。在宁乡县乡镇关山村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区,部分土地已经流转给了企业,计划打造葡萄生产基地。“在项目设计、施工阶段,我们会尽量征求企业意见,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依据企业需要进行设计、施工。”宁乡县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何爱文说。
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株洲县渌口镇松西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开始迈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松西子项目涉及松岗、西塘、子规3个村,为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松西子社区成立了理事会,专门负责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
“到2012年,松西子片区将实现年生产总值2亿元,打造多个千亩级农业生产基地,即1000亩优质稻基地、1000亩蔬菜基地、1000亩花卉苗圃基地、1000亩酸枣和油茶林基地、1000亩水域养殖基地。”对松西子社区的产业前景,株洲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刘辉良满怀信心。
望城县白箬铺镇光明村依托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成绩喜人。走进光明村,青瓦白墙、朱门木窗的“光明民居”错落有致;金洲大道贯穿全村,主干道沿线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既美观,又“低碳”;“狮子山生态农庄”等九大农业休闲项目已经启动,今年村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万元……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推进,节约了用地,增加了耕地,更重要的是,为村庄新建改建提供了资金支持。在武冈市邓元泰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有27栋零星房屋被拆除,涉及38户,结余用地指标35亩,350万元收益全部用于渡头桥村村庄改造;株洲县渌口镇松西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内,拆旧区面积5.5公顷,安置用地1.18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指标4.32公顷。
“一聚合”:综合整治产生综合效应
政府积极性高了,农民积极性高了,“老百姓开始争着要项目”。
从单一的土地整理,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从国土资源部门单打独斗,到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从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种条件的单一目标,到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目标,土地综合整治正逐步改变着项目区的村庄与村民。
在株洲县渌口镇松西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村庄变社区,村民变股民”的标语被刷在了墙上;在慈利县岩泊渡等两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区,所有土地已实现了流转,农民收入由原来每亩地一年92元,增加到现在的750元;在临澧县新合垸2005年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区,项目的示范效应凸显,“老百姓开始争着要项目”……
除了热情高涨的农民,政府及各部门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武冈市委、市政府为实施好邓元泰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成立了涉农资金项目建设指挥部,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并由书记、市长两人与各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签订责任状,明确奖惩措施,将综合整治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整合其他13个部门的涉农资金,集中投入,高规格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各部门的涉农资金开始聚合,“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变分散输血为合力造血,共同创造“1+1>2”的协作效应。
“过去10年,我们土地开发整理规模为400多万亩;未来10年,我们将综合整治3000万亩,建设规模扩大近10倍,投入将非常可观,仅土地整治专项资金每年就有10多亿元,还有各个部门的涉农资金也在不断增多,这些是我们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的输血大动脉。”省国土资源厅耕保处处长张永忠介绍说。
链接
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是国家在全国耕地保护重点区域开展的十大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我省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投入最多、任务最重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组织实施好这一重大工程,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交付给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实施“四化两型”战略的具体举措。
——湖南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于来山
大规模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既是新形势下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创新之举,也是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方先知
资本、设施、规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特征,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阶段看,大规模资金投入是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土地综合整治,就无法导入科技手段和机械化手段,无法导入现代化农业。
——湖南省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易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