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实行的是干部聘任制,干得好的领导才能留下,干得不好的卷铺盖走人,这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楚国行政体系的高效率和高水平。
对于喜欢研究“行政区划”的人来说,所谓“省管县”与“市管县”的争议,一定是个并不陌生的话题。这两条路径所指向的共同终端——县,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资源话题。
中国现行的地方行政区划有省、市(地级)、县、镇乡四级,以及与此相应的中央直辖市、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生产建设兵团,民族自治州、盟、市辖区,县级市、民族自治县、旗、县级区以及县以下政区。在所有的政区中,县是历史最长、形成最早、相对最稳定的一级,而它的出现,又与土地等各类资源的管理利用大有关联。
“县”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其实很早就有“霸主相”,把胸怀对准了山川大地,一心一意打理自己的国土资源,忙着共建美好家园。
地盘大大扩张以后,楚国创造性开创了“县”制,实行干部聘任制而非世袭制,这有力地保证了楚国领导人对国土资源有效而持久的控制。
说起楚国设“县”,也是比较有戏剧性的。“县”,在未作地方行政单位之前,在古语中与“悬”为同一个字,即悬挂、联系的意思。《说文》“县”字解曰:“天子畿内,县也。”说的是西周时期,周王的食邑叫“县”,意思是指畿内的土地与周王紧紧“联系”在一起。
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占领了陈国很多土地后开始发愁:这些大名人的地盘,用什么样的名目来管理,才不会招人骂呢?不久,楚国就有人想出了点子——周天子的王畿,不是叫“县”吗?那我们就在占领陈国的土地上建立“县”吧。
这个“县”字一用,确保了楚武王既占领了别人的土地,同时又使得这种侵占掠夺有了一点儿冠冕堂皇的意味,实在是妙。谁说楚人没文化啊!
从那时候起,楚武王占领别国土地后,不再像以往那样全部直接分封给自己亲属和卿大夫家族,而是设为由领导核心亲自管控的“县”。那么,县到底有哪些特点呢?
以往卿大夫家族可以在其封地上豢养自己的武装,只要未越过规制,国君一般不能干涉,而如今县内的军权、财权、行政权都不能完全自主,而是直接受命于楚王;以往被封者其爵位、职权及食邑均可世袭,如今县官只是受聘于楚王,大印随时可能被收回;以往卿大夫可直接拥有其封地上的粮食,调动封地上的军队,基本上就是国中之国,如今楚王以苛刻的国法来管束这些县官,把他们当作抽水机,通过他们把山川林地的产出源源不断地积蓄到自己手中,把所有军队的调动权全部收归自己所有。
“县制”的推行虽然只是局部的、试点性质的,但终究是中国行政管理制度一次历史性革命。由于实行的是干部聘任制,干得好的领导才能留下,干得不好的卷铺盖走人,这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楚国行政体系的高效率和高水平。
而后来楚国能崛起成为百年不衰的春秋强国,打得那些走分封制老路的中原诸侯一筹莫展,并且创造了春秋时期两个纪录:一是灭国数量最多,在那些国家(差不多像家庭公司)的兼并重组上,楚的成绩最为辉煌;二是所占有的土地面积最大,大到几乎令周王眼晕——和北方各诸侯国土地面积总和差不多一样大了!之所以如此,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县制”帮楚国中央加强了对于国土资源的控制能力。
过后不久,秦国在甘肃天水等地也开始设“县”。由此开始,历经这数百年的孕育孵化,公元前221年,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度的大一统国家才得以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