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9 00:00:00本刊编辑部
国土资源导刊 2011年6期


  “土地”,这个富有内涵和延展空间的具象,隐约贯穿在社会发展和牵动最大多数人命运的诸多大事中。
  从城市发展与土地的矛盾、政府与土地的关系,到土地环境保护、国家土地政策的变迁……土地这个核心词穿透了繁杂的表面细节,诠释了这些看似无关联的现象中所蕴涵的共同逻辑。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中国农业社会传统的延伸和物化,是现代化进程中承载巨大梦想的生存之所。
  但现实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看到城市、人群、利益集团太多的欲望:一座座新城、一幢幢高楼急切地冒了出来,城市空间越来越逼仄,一个个广场却气势恢宏。急于摆脱贫穷、对现代化倾注了巨大热情的人们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和规模把城市变成一个大工地……
  另一番景象是,庄稼被连根铲除,良田被圈成“开发区”,几年后却依然一片空白;机械推平了百年老宅,成片成片的胡同、四合院和石库门消失在拆迁洪流里……
  今年一季度,国土资源部接到的举报政府主导下的非法转让基本农田500亩以上、耕地1000亩以上的线索280个,其中17个已作为重大违法违规线索在查处。透过对这些举报分析,国土资源部认为,地方政府主导、支持、默许下的非法扩张用地增多。
  不得不承认,供养着13亿生灵的中国土地,正经历着一个严峻的时刻。
  “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贻祸子孙后代。”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
  这不是危言耸听,以史为鉴——土地资源如何利用,如何处理人地矛盾,关乎民族兴衰,关乎百姓福祉:刘邦进入咸阳后接管了秦朝的地图,项羽关心的是储存的珍宝,他们下场迥异。土安,民安,则国安。
  明朝的改革家张居正的一大功绩就是清查出隐漏的耕地,使其充分利用,使国家财政起死回生。土富,民富,则国富。
  今年6月25日,第21个全国土地日,其主题为“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
  这是一个土安,民富,则国安的美好愿景。只是各种利益驱使之下要将这一愿景转变为现实,恐怕任重而道远。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民族,应该对这个民族所拥有的土地有一种荣誉感和敬畏心。制止对土地的侵占和破坏,恢复大地母亲的青春活力,此其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