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在农业与农村改革实践中,各地出现了一些新事物,许多是带有宏观政策性的问题,引起社会上高度关注,相当多的领导干部和专家看法不一,如果这些问题不能统一认识,势必影响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
农地租赁:工商企业可有条件准入
一些地方工商企业进入农村领域,利用自身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为农业产业服务外,组织和带动农民搞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工商企业本质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租赁土地多数不从事粮食生产,种植经济作物,“非粮化”现象比较普遍,甚至个别企业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出现“非农化”;二是工商企业租赁土地经营,由于规模化种植、采用机械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农业劳动力;三是工商企业租赁土地经营存在一定风险,一旦企业破产,农民土地承包权益难以保障。
综合考虑利弊,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性的政策和措施还要较长时期存在,我国各地的经济、自然、生产方式千差万别,根据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批示要求有关部门研究提出规范意见的精神,建议对工商企业进村租赁土地不要一概否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各地反映,工商企业只要遵循“三不得”原则,即不得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承包权益的情况下,应允许工商企业以如下三种形式租赁土地经营:一是以扶贫为主要目的,租赁农民土地,通过自身优势,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一些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通过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土地入股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如辽宁、湖南等地;三是一些开明的工商企业主为家乡做贡献,既是企业老板又是村干部,实行村企合一和以企带村,通过自身优势租赁土地实行全村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多渠道就业,如山西、北京等地
“反租倒包”:土地流转的重要形式
一些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反映,过去,由于政策、法律不健全,个别的基层组织以营利为目的,低价“返租”农户承包地,然后高价“倒包”给农户,使农民权益流失,给“反租倒包”带来负面影响。现在所说的“反租倒包”是基层组织为土地流转提供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必然要求。村委会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将规划范围内的农民承包地“反租”过来,进行平整,再发包给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经营户,村委会将发包收益全部支付给原承包农户。在中介服务组织尚未发育的情况下,在政策约束下,这种做法不但保护了农民权益,而且有力地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实践表明,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法律逐步健全,农民珍惜土地的意识不断增强,绝大多数农户在流转土地时都希望基层组织给予指导和帮助,以争取获得最大利益。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各地“反租倒包”形式发展很快。辽宁省每年新发展100万亩设施农业,单靠农户间自行调整是很难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的。辽宁省人民政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把“反租倒包”作为土地流转的重要服务形式。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政策加以规范。
土地入股:应先确保农民权益
地方同志反映,土地入股利大于弊,应当积极引导,在制度上予以规定,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
实行土地股份制,入股农民不仅可以获取股份红利,还能到股份企业工作,获得劳动收入。基层的广大干部和农民对这种形式都很欢迎。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越是发达地区发展越快,这很可能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但是,有些同志反映,农民土地入股存在风险,一旦股份制公司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根据股份公司法规定,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承担债务,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就会丧失。
在鼓励农民土地入股实行产业化经营时,为了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建议国家制定政策,除了明确不能改变土地用途外,对于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农民不承担风险,应像工业破产法那样,一旦企业破产,首先要把工人社保部分扣除方可清算。也就是说,在股份制公司破产或者清算时,入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作为清算的资产,退还给农民;同时,为体现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入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红的比例可以适当降低。
(作者系国家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现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鼓励农民土地入股实行产业化经营时,为了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建议国家制定政策,除了明确不能改变土地用途外,对于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农民不承担风险。也就是说,在股份制公司破产或者清算时,入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作为清算的资产,退还给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