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为全球最大的土状石墨产地。石墨成就了当地人财富积累,但对矿山的乱采滥挖也由来已久。去年9月当地政府强行关闭了该地区所有矿井,并引入大型央企中国建材进行资源整合。
中国建材全资子公司中建材投资有限公司2010年在郴州投资10亿元注册成立了南方石墨有限公司,以20亿元从原矿主手中买断资源,多数矿井已经进行交接。目前,南方石墨正在大举招聘有采掘经验的员工。南方石墨还计划投资30亿元建立石墨产业园,目前尚在选址。
政府希望借助整合实现石墨开采由乱而治,进行石墨深加工,这个目标在引入中国建材后显得越来越近。但由于当地石墨资源已开采百年,优质石墨资源已开发殆尽,对于付出20亿元收购资金的中国建材,能否获得良好回报,当地人众说纷纭。
在整合面前,依附在石墨矿上的鲁塘镇十多万人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变化,210个矿井的股东们已经拿到收购款,而众多石墨加工企业的命运如何,还在等待答案。
把石墨当煤烧岁月
郴州石墨矿脉属煤系矿脉,从临武县至桂阳城郊,矿脉长达28公里,最好的石墨处于北湖区鲁塘矿。该矿区盛产的土状石墨,又称微晶石墨,是由煤炭经过挤压等物理作用变成,所以往往和煤炭伴生,石墨的开采方式和煤炭没有区别。出于安全监管需要,当地将石墨纳入煤炭管理局进行管理。
鲁塘街道上还印刷着支持整合的标语,一个标语写着“谁乱采乱挖谁坐牢”。街道上冷冷清清,矿山封闭,不少外来打工者离开了,剩下的多是当地居民,还有做生意的商铺老板。当地人讲,以前这里挖矿的、搞运输的、修车的、卖车的、卖矿山器械的以及围绕矿山做后勤服务的餐饮、宾馆吸引了十多万就业者,非常热闹。出租车司机何连国说,现在生意差得厉害,少了3/4。
鲁塘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镇,走出过明朝名臣何孟春。何孟春20岁时(1493年)即中进士,以刚直不阿名闻一时,曾任兵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死后加封为礼部尚书。鲁塘镇上多数人都姓何,郴州多数石墨老板都来自该镇。在当地石墨开采有四大家族,分别为何善友、何良舟、何国富、李文松,其中3位都姓何。据说四大家族同时拥有矿山和加工厂,垄断了出口贸易。
但在成就当地人财富积累的背后,是对矿山的无序开采。早在解放前,郴州就已开采石墨,从1950年到1990年开采比较有序,40年消耗石墨资源不到300万吨。但1991年开始,受“有水快流”思想的影响,许多煤矿企业也超深越界争采石墨资源,约300家企业在鲁塘矿区乱采滥挖石墨资源。据称2001—2005年每年消耗的石墨资源就在200万吨左右,也有当地人称根据当地政府收到的税费计算,石墨年开采量在400万吨以上。当地官方统计,1991—2005年的15年间消耗石墨资源2000多万吨。期间,原来一直起到主导作用的国企鲁塘石墨矿被迫破产关闭。
石墨开采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以2005年为例,市场只需要60万吨,而产量达200万吨,市场无法消化部分就当做煤炭烧掉,石墨价格也和煤炭相差无几。在燃烧上,石墨的燃点较低,其余性能和煤炭相差不多。
在当地,石墨当煤烧一度见怪不怪,但在专家看来却异常心疼。近期退休的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石墨专业委员会裴志翔秘书长表示,石墨是可以当煤烧,但煤却不能当石墨用,石墨消耗一点少一点。
石墨加工企业前途未卜
“矿口到处都是,千疮百孔。”郴州市煤炭管理局石墨办前主任李金山表示,“现在因为停止采挖已有一年,新长了不少草,去年看起来更为严重。”这样严重的情况,吓退了不少投资者,李金山曾引着十多批考察方到矿山上去,最后都走了。李金山刚开始强调矿山的困难,后来则对意向方说,矿口多证明资源丰富,打一个井下面就有资源。
自国务院2008年要求矿产资源整合后,郴州市决心引入资源整合者,前提是必须做深加工,原则上采矿证是3年~5年,为了资源整合,政府将周期缩短为1年,这就有利于收回采矿权。在不时出现的矿难面前,政府官员为了安全生产考虑,也倾向于推动整合,管一家公司毕竟更容易,同时,石墨资源的确到了不得不保护的程度。所以去年9月份的关停力度空前,整个矿区停电,并将轨道拆掉,封堵矿口。
据李金山介绍,去年郴州市领导到湖南省开会,碰到南方水泥(中国建材下属公司)高管,谈及石墨整合一事,成为中国建材到郴州投资的机缘。南方石墨投资20亿元,其中鲁塘矿区11.6亿,桂阳县荷叶、清和8亿。收购矿区面积为45平方公里,共有210个矿井,7月份开始移交工作,其中鲁塘有160个,只有4个还没有移交。
在整合价格上,将矿井按投资、资源量等分为9类,收购价格从300万元到1400万元不等。据称,有些矿井开采条件差,老板乐意套现走人,不过当地也有人花3000余万元刚收购矿山就遇到整合。当地人称,石墨矿价格在互相倒手中上涨,估计这位投资者是高位接手。
目前,南方石墨已向矿主支付了60%的费用, 其他40%则因为进度没有达到要求而有所迟滞。中国建材还希望拿出30%股份,吸引附近村民入股,每户出资为5万元。李金山表示,这其实是种利益捆绑,有助于在石墨开采中减少风险,他相信南方石墨前景远大,“如果是我,我愿意入股。”不过据当地石墨老板称,当地人认购并不踊跃,“这么点股份也说不上话。”
整合之后,整个矿区将从200多个矿井减少到20个,年计划采石墨51万吨,采煤炭156万吨。产量将比原来大幅减少。
南方石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深加工是企业能够成为郴州石墨整合主体的前提,公司将不会出售任何原矿。
如果真如此,下游工厂的活路可能就此终结。据统计,郴州共有41家加工企业,其中郴州市区18家,北湖区鲁塘镇8家,桂阳县境内14家。他们必须要有石墨原料才能生存下来。目前由于石墨矿区关停,石墨价格已上涨两倍有余,产品销售市场已萎缩2/3。
整合风险之辩
多家石墨加工厂老板向记者表示,政府已对工厂做了摸底调查。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家石墨矿老板都希望政府收购,因为担忧石墨资源被垄断起来,生产难以为继。但南方石墨并未透露是否有收购意向。
作为郴州石墨“四大家族”之一 的何善友认为,除了鲁塘矿区,外地的石墨资源并不多,质量也不好,如果客户购买不到满意的产品,就会主动找到南方石墨。据了解,郴州近年来又发现5处新石墨矿,这些矿的年产量都在0.5万~1万吨左右。问题的关键在于鲁塘矿区之外石墨矿储量有多少,这些新发现石墨矿储量并未有准确数字。
井下情况复杂,也是石墨开采的隐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而自称最熟悉井下情况的当地政府官员称,政府在跟中国建材合作时,对石墨开采的描述过于乐观,他认为井下情况比外人想象的还要差。
经年累月的无序开采,让当地矿井之间互通,矿井积水一度无序排放而引起械斗,由于停产时间已有一年,矿山积水甚深,李金山估计排水费要1亿元。此外,同样由于无序开采,矿主总优先开发容易开采部分,优质资源基本已消耗殆尽。
截至1985年,郴州市详查已探明的微晶石墨储量3407万吨,占全国已探明的微晶石墨总储量的72.5%。实际上,最近25年的开采量已超过此数。当地估计,尚有千万吨已探明石墨资源未被开采。
李金山解释,当年探矿是截至海平面下50米,实际上现在开挖到海平面以下100米依然有石墨资源。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建材将对深度和广度进行再勘探,保守估计石墨资源将至少再增加2000万吨,这样南方石墨将掌握3000万吨以上的石墨资源。“但石墨质量可能不够好,最好的石墨资源在海拔400米左右。”
何善友并不怎么看重石墨储量,已开采储量以及现保有储量都不重要,他的思路是,关键是石墨资源现在是独家所有,价格全是一家说了算,“南方石墨肯定能赚钱”。
郴州当地曾经试图对石墨资源垄断,2002年12月郴州市政府主导将主要加工企业捆绑成立了郴州鲁塘石墨(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统一生产计划、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政策,石墨价格在三个月内由64美元/吨,涨到95美元/吨,但由于未限量开采石墨原矿,许多厂家将加工厂搬迁到郴州境外加工,压价与郴州石墨集团抢夺市场。郴州石墨集团于2004年4月清算解散,回归无序竞争。
何善友被推选为该石墨集团董事长,他说,由于当时市场已失控,他主动提出清算,幸而没有亏损。他认为,南方石墨不可能走石墨集团的老路,因为南方石墨能控制开采量。
何善友说,现在对南方石墨而言,重要的是加快复工步伐,因为复工越快变数越少,让加工厂恢复生产,让当地人有饭吃,这样企业的阻力就会变小,才能赚到钱。
据了解,南方石墨的矿区规划已在8月9日得到郴州市政府批准,下一步将委托郴州市煤炭设计院进行技改设计。
中国建材决定投资前,曾向李金山咨询,李金山的回答是,按年计划采石墨51万吨,采煤炭156万吨计算,石墨可以卖10亿元,煤炭也可以卖10亿元,即使开采成本每吨从200元涨到400元,也依然有不菲盈利。
走出郴州的石墨商人
曹经纬和石墨打了一辈子交道,去年决定到福建三明市搞石墨加工厂,是他最精彩的一笔。
去年,当整个鲁塘矿被封闭后,曹经纬认为石墨价格肯定要涨,从事石墨行业42年,全国各地哪个地方有石墨矿,他都知道。他想起10多年前到过的福建三明市的一个煤矿也有部分石墨资源,当时因为储量小并无开采价值,但现在情况不同,不太好的资源也照样卖高价钱。
当时很多人反对,一来是我年龄比较大了,另外是因为我现在也不缺钱。”曹经纬说,但他自己还想做一点事情出来,就在当地投资了400万元,搞了石墨加工厂,工厂在今年5月18日开始生产。
现在看来,曹经纬这一步走得很对。目前石墨矿价格狂升,三明市原来把石墨当煤卖,一吨卖680元,现在一步步涨到1200元,拉到郴州去每吨的运费是230元,老板再赚200多元,拉到郴州的价格是每吨1700元~1800元,“我在三明市加工,不算加工利润,每吨原料价就比他们低500元”。
由于没有石墨可供加工,郴州商人正四处出击寻找石墨矿,在福建三水,曹经纬经常碰到老乡,有七八个郴州人驻扎在这里买石墨,“这些人以前都跟我认识,都是我的老乡把价格抬高了”。最高兴的当属当地人,石墨现在价格突然翻了一倍。
和曹经纬相似,郴州人找石墨的步伐远达广东清源、湖北等地。当上游的石墨资源被集中、切断,他们并不愿意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习惯和石墨打交道,这些技术要求简单的工作养活了他们大半辈子。
石墨也给了鲁塘人骄傲,当地石墨大户何善友说,他到日本去考察,对日本客户说家是郴州的,他们不知道是哪里,对他们说是鲁塘的,他们都知道。
曹经纬高中毕业后从事教书工作,1970年开始从事石墨化验工作,月工资从20多元涨到36元,他做过技术,开过矿,做过销售,还做过石墨加工,他很为这些经历自豪,他称自己早就做过石墨深加工的实验,做到纯度领先并不困难。他提到,当年正是他第一个做出了石墨球。“日本人当年说要石墨球,这种东西当地人都没见过。”现在,很多加工厂都靠加工石墨球为生。
曹经纬不愿意开矿,他说开矿风险太大,赚钱的时候很快,赔钱也很快,他更害怕的是出事故,觉得良心不安。此外,他不愿意开矿还因为开矿要跟各方打交道,应酬太多。
“做石墨加工赚钱不多,但稳定。”即使行情不好,石墨加工环节也有50多元/吨的利润,一个年销量2万吨的工厂可盈利超百万元。石墨加工也养活了曹经纬家人,他家在郴州有个工厂,有三个女儿在工厂上班,在石墨行业子承父业的很多。
尽管曹经纬走了出去,但也有隐忧,福建所产石墨质量并不好,水分含量高,已有客户反馈做出的产品达不到要求,现在只是因为整个行业无米下锅才导致大家蜂拥而至,等鲁塘矿区复产,情况可能会起变化。鲁塘人认为,只有他们这块地方的石墨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