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桂林山水

2011-12-29 00:00:00杨振国
当代人 2011年8期


  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我来说,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虚幻的存在。未曾亲临之前,粗浅的印象仅限于书本电视里的零碎画面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空洞句子,零星的文字符号和艺术影子怎样也堆砌不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轮廓,包括刘三姐清婉亮丽的山歌,也根本没有跟如梦如幻的漓江连上边。若不是有幸亲去桂林,桂林在我心中至今也只能是虚妄的桂林而已。
  
  桂林
  
  导游说,桂林因桂树成林而得名,初到桂林就能明显感觉到山多,水多,绿多。而我刚下火车包括在火车上,却都迟钝得找不到感觉。
  在桂林其实看不到多少桂树,比起家乡层峦叠障的十万大山来,桂林的山也点不能算多。
  远远望去,桂林的山只是一道山的剪影,但走近了,就猛然发现它们竞然个个全是相对独立的,或大或小都“一枝独秀”式地突兀在地面上,而桂林城的楼群就穿插在它们中间。桂林的山绝不像太行山的山那样成团聚集,合汇成脉。桂林的山全是一个又一个的孤峰一座,这应该算是桂林的一个特色了。
  卡丰林的水,是明显多,但也不是印象里的汪洋四溢,而是一河一道融汇贯通,成网成络。每条河或江都是独立的,但又连通着,像桂林的人。
  桂林只有绿是的确多,不折不扣的多。山是绿山,水是绿水,街是绿街,可以说形成了绿的海洋。组成桂林之绿的是树,却多不是桂树。
  我想,这应是桂林的哲理和寓意吧l就是这些独山独水和杂乱无章或天然成序的绿融汇成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象鼻山
  
  象鼻山是桂林的标志亦或城徽,是我们这个三十人的团队落脚桂林获取的第一个特写镜头。
  说白了象鼻山不过就是一座跟大象有点像的山
  大象的鼻子伸到漓江中,象鼻和象身之间有一空洞,小船可以从这穿行。至于导游所讲的大象是上天派来造福桂林的神象,被邪魔一剑刺死在这里的故事,并不出彩。虽然有大象身上那座被称为剑柄的石塔佐证,仍不免有牵强附会的成份,既不标新也不立异,并没多少嚼头,只是象山与漓江相映成趣,而又把月亮加进去,组成象山水月,很耐琢磨。
  想想看,在一轮圆月挂在江边的夜晚,天上有月亮,水中有月亮,月亮在洞中也在天上,石洞在山上也在水中,那是怎样的种景致。可惜我们游览此景时已近中午,无法尽得水月之风味,无法破解其中奥妙。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奥妙吧!
  
  伏波山
  
  象鼻山近靠的上游是伏波山,伏波伏波——顾名思义就是征服漓江之波的意思。这是导游的原话。由于第
  次收服桂林的大将军曾在这里驻扎,后来就专门修建了伏波公园。公园门口高耸
  个骑马引弓的威风凛凛的将军铜像。到底是因为将军还是因为山,而引出了那“伏”字,我们不得而知,
  伏波山也是孤山一座,从根到顶逐级而上就三百多个台阶,深究也没有多少奇妙之处,最好的景致是山下的伏波洞(还珠洞)。洞有三口,一口登岸,两口临江,像厨房里的抽油烟机样,聚拢着这里的江风水气,游客入洞,神清气爽,时时感觉着这里的江风灌耳。
  临江洞口处,有一山石如柱,从洞顶垂下,且于洞底有拳之隔,如斧砍刀削的缺口,叫试剑石。左边一洞,仅容一人,洞中有孔通向旁边的一座石佛。具说历代举子上京赶考之前,都要来此洞中一坐,从孔中伸直胳膊与佛牵手,牵着可中状元,但大多都牵不到佛手,只能摸着佛脚,这就是临时抱佛脚之源。
  我和大伙乐此不疲,依次在洞中坐下,去摸佛脚留影。突见一老外,站在洞外,直接摸住了佛手,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说:“入洞者只能摸佛脚也,不入洞就能与佛牵手,你们说是不是呢?”
  正在洞中的我,猛然一听,仔细想,悟了。
  
  漓江
  
  漓江真的是位比西子还灵动的美女。
  漓江之美,就美在漓江之水,两岸之山。碧水萦回,奇峰倒影,百里漓江,百里画廊。
  漓江之水,美在清澈见底,浩淼而且汹涌,美存曲折蜿蜒,无头无尾碧波万倾。
  漓江之山,美在如梦似幻,美在连绵不断,美在连而有间,近在眼前却若即若离。
  游桂林总离不开漓江。象鼻山因漓江而象山水月,伏波洞干脆就带着漓江之波,桂林的一多半风光都是漓江的。不知道是来桂林的游客都变成了漓江的影子,还是漓江成了游客不离不弃情人。
  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北方人更不例外,在导游还没正式领游漓江之前,就已经踏上了泊在漓江边的竹筏子,品尝了漓江鱼,使用漓江水洗了手,与漓江合了影,领略了漓江的不少风采。当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在磨盘山码头排队坐进开往阳朔的游船时,感觉漓江早已似曾相识了。
  一路坐船顺江而下,导游路介绍漓江两岸山的形象神态像田螺像斗鸡什么的,也只是游船犁开漓江的水花而已,过去后就又复原如初,现在脑海里已经没有什么痕迹了。就是被奉为漓江至尊的九马画山,也只是以似是而非的山痕石印作为调动游客兴致,谁若在山壁上看出九马就有状元之才的说法,更显出许多俗不可奈来。因此我写了四句:
  九马似而非,状元如风吹。
  过此不数马,谁解其中味?
  我们漂在漓江之上,在船上看风景、拍照,还用朋友的诗旧瓶装新酒填了两首小诗,喝过两壶茶,吃过一顿午饭,上过两次厕所,平平淡淡渡过了前半生最长的一次水上生活。
  
  阳朔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胜桂林。阳朔这座山水小城,的确是个好地方。
  我们从漓江的船上下来,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吧,离开了漓江水的滋润,被土地上蒸气熏,才感觉到了热,才猛然发现了所有人的脸都已经被桂林的阳光烤红了。队长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异口同声,没有随导游去看大榕树,也没有坐车快速去宾馆,而是从码头一步一步走过阳朔街头,边走边看,边走边停,讨价还价买些希罕的小礼品什么的,一路不时地有山出现,有水出现,或者说我们本来就是在山间和水间行走。山跟桂林的山一样,统一都是突然独立的,所以形不成山沟、水像北方的人工渠样,稍宽些而已,有纵有横,不知是
  条在转来转去,还是好几条渠分流合汇,导游却统称它们为“江”。就在这些山和水中间,夹杂着各种各样的楼房亭台。就这些,构成了久负盛名的阳朔。我们和无数的中国人外国人就在这山间的街道熙熙攘攘,不知不觉就到了下榻的桂阳大酒店。完成了阳朔之行的唯一一次大集体活动。
  晚饭后导游安排去老外开的酒吧里找老外聊天,我没去,躺在床上,
  篇篇回忆我所读过的描写阳朔的文章,除了地名一样之外,文章里的阳朔,竟然跟我所看到的阳朔对不上号。真的是一千作者就有一千阳朔吗?这应该说是文学的欣慰还是悲哀呢?
  此后五天,我们又游了桂林荔浦县的银子岩、世外桃园,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银水侗寨、红瑶古寨、悬崖栈道,还泡了温泉。返回桂林又游了七星公园、叠彩山和古东景区,这就是广意上的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