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阕千韵总关情

2011-12-29 00:00:00如月
当代人 2011年11期


  收到石英先生寄来的新作古体诗词集《九秩春秋》,又惊又喜。炎炎盛暑,读着先生包含革命激情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红色诗行,心潮澎湃,每吟读一词一句,都仿佛闻其声见其人,仿佛窥探到石英先生那宏阔、真善与博爱的内心世界。
  现为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石英先生,少年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在文学月刊《新港》《散文月刊》杂志、百花文艺出版社、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职。出版有散文集、诗集、杂文随笔长篇小说及文艺理论专著等共计60余部。而此次出版的古体诗词集《九秩春秋》,则是先生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一份特别礼物。
  与以往的新体诗集有所不同,这部诗词集收录各类古体诗词一百首,是先生的古体诗词第一次结集出版。其主题均是以党建及发展为主脉,时间跨度大致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作为一个著名的作家、诗人,倾力推出以古典手法表现壮怀激烈的革命历程和英雄志士的力作,这无疑是一种成功尝试和引人注目的成果。
  石英先生的新诗与散文更可谓其创作的“双璧”,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如今他又以现代先锋诗人的姿态,驾驭旧体形式,将史实性、思想性、政治性的庞大主题律运为诗,赋吟成句,把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场景、履痕斑驳的旧迹、激越人心的片段,都加以艺术熔炼和升华,以雅致灵动碧玉玑珠的诗句,从容自然表达出来,呈现出慧心独具的真知灼见和向善向美的慷慨情怀。全集贯穿着抑制不住的感情洪流,似旗帜和号角,又浑如一组交响长曲,跌宕起伏,悦耳动心。他在“长征”路上感悟理想和信念,他于“腊子口”旁历炼掷地有声的落落风骨,他在“延安宝塔”下沐浴初升的朝霞,他在“西柏坡”上寻觅“赶考”的足迹——所有这些诗篇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先生求真求索的心灵轨迹,也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虽然石英先生谦称其并非“严格的编年诗”,然而据我了解,以古体诗词形式,系统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集,之前确是很少出现的,整部作品表现出的那种磅礴气势和沉挚情感,堪称党建主题的史诗性的佳作,给人以无比强烈的感染与震撼。
  毋庸讳言,博大的诗者情怀是其创作成功的关键所在。无论史情、世情、物情、人情,都充满了鲜明的爱党爱国主题和强烈的责任感与时代感。其诗词悲欢甘苦皆真情。且看,他用理性辩证的目光审视历史,“日寇突轰北大营,腥风漫扫占关东,南京密令休还手,民众激发抗战声。”(《九一八事变》),他用纯真的情愫表达对党和祖国的深爱,“浴血东南北,初平战未休。宏声昭宇内,史影定千秋。“(《天安门》):他用悯世忧生的态度关注社会、关爱周围的人和事,“千军渡海峡风缠,舰艇飞机对木船。血弈终局敌喟叹,琼崖不是二台湾。”(《解放海南岛》)。这些情真意切的诗言律句,使他的作品焕发出光鲜的色彩,从而达到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以人物为对象的典型取材,可谓这部诗词集的一大亮点。作家笔下,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方志敏、杨靖宇、赵一曼、刘胡兰,这些千万共产党员中的优秀代表,都是他可歌可诵的描摹赞美对象。他恣然横溢和飘逸飞扬的灵感与思绪,使得他的作品既有阳刚之气,又有阴柔之美,他不仅动情吟哦“杀身唤起同仇志”的狼牙山五壮士,“巧摆神雷”的民兵英雄于化虎,还精心刻画“身着列宁装”“腰别小号‘黑珍珠’”的基层女区长、“支前磨面细罗筛”的老区大嫂。而这种源自骨髓的真情流露和诗思表达,充分体现了一个人民艺术家对党和人民的无限赤诚和热爱。如果说优秀的艺术家首先应当是思想家,那么出色的诗人必须具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信念。
  写作,在英文里又称做“Spiritail Wrinting”,即“精神作品”。通常来说,创作者往往是把自己的作品当成精神修炼的过程去完成的。而诗词创作无疑是这种精神修炼的极致。因为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还需要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石英先生是带着扬弃的态度对待古诗词创作的。一方面严格遵循格律的平仄对仗等既定要求,另一方面,又不仅仅拘限于依趋古音,即所谓“师古而不泥古”。譬如“千钧大业关分秒,万刃征帆剪浪涛”(《解放南京》):“八千子弟援东北,九万车轮下沂蒙”:“当关立马黄洋界,静气挥毫子夜灯”(《井冈山》),等等。他的诗作不仅见解独到,思维锐进,卓而不俗,而且风格独具,遣词缜密,蕴理成熟。而多采用对仗、拟人、夸张等手法,且用典丰富,信手拈来;字句凝练,音调和谐,气韵酣畅,节奏感强。除了律诗绝句外,还有20余首词作,而且每一首词牌毫无重叠,抢眼耐读,呈现出流光溢彩之美,足见先生古典文学涵养之殷厚。
  
  (责编: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