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山下的土地救赎

2011-12-29 00:00:00邹礼卿谭永亮
国土资源导刊 2011年7期


  资兴,素有“煤都”之称。这里煤炭储量1.2亿吨,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烟煤生产基地,曾是资兴人民引以自豪的宝贵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煤炭规模开采,有力促进了资兴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基地的形成。然而,随着煤炭资源日渐枯竭,许多煤矿相继破产。资兴,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如何走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困境,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解决煤矿开采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成为资源枯竭后城市转型须面对的问题。
  煤矿枯竭之后,对于资兴市矿区的农民而言,煤矿所带来的收入将逐渐消失。于是,土地将成为他们的生存之需。
  
  煤矸石围田
  6月23日,记者来到了资兴市北部的三都镇。进入三都镇地界,随处可见满载煤渣的重型大卡,狭窄的水泥道路上只能容两辆车相互通过,路旁稀稀落落有一些坪子堆放着煤渣,红色砖瓦房的墙壁上布满黑色印记。
  与之相呼应的是堆在农田中央的一排一排的褐色的煤矸石。数台挖土机正在将农田和河道中的煤矸石铲出来,而另外一些工人正在对河道进行硬化。这是“资兴市三都、蓼江镇龙虎等六个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三都镇张家湾村现场的景象。
  据相关记载,资兴市北部的三都主矿区的煤矿开采可以追溯到唐朝,该区域内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累计近30亿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三都镇迎来采矿热潮,乡镇煤矿迅速发展,小煤窑高峰期有200家,三都矿区年产量达到300多万吨。
  据悉,资兴矿务局辖下的几个国有煤矿矿区在高峰期,员工和家属集结了7万多人。
  三都国土资源所所长熊孝贞已经不太乐意提及煤炭开采所带来的辉煌。她现在必须面对的是三都镇张家湾村1000多亩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难题。
  据熊孝贞介绍,这个项目区域农田被毁于2006年和2007年的两次洪灾。引发洪灾的主要原因是从矿山冲击下来的煤矸石抬高了河床,导致洪水越过了河堤,漫进了农田和村庄。
  而洪水在冲毁村庄和农田的同时,也将大量的煤矸石堆积在这些地方。于是,农田无法耕种。
  “根据我的经验,只要下暴雨超过两小时,洪水一定会越过河堤,冲刷村庄和农田。”熊孝贞向记者坦言,每次只要下暴雨,她便非常着急。
  
  耕地保卫战
  熊孝贞看到了希望。
  2010年4月,资兴市人民政府申请实施“资兴市三都、蓼江镇龙虎等六个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并提交了有关报批材料。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经过认真审查评估,并派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踏勘,认为该项目符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申报条件,技术经济可行,并纳入了湖南省2010年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库。
  根据项目规划,本项目立项批复的建设规模面积为350.50 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14.32公顷,新增耕地率4.09%。投资估算为1435.52万元。
  其实,煤山下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更着重于对煤矸石的治理。这被当地人形容为“资兴式土地综合整治模式”。这虽是句戏称,却也是寄托了对煤炭开采殆尽以后城市转型的希望。
  熊孝贞介绍:一方面,三都镇张家湾村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主要是清理荒芜土地中的煤矸石,使其达到可以耕种的程度;另一方面,硬化河床,加高河堤,使其汛期可以抵御洪水,其他时间则可以提供灌溉。
  这一项目颇受当地农民欢迎。一些农民主动要求成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监督员,监督项目的进展和质量。
  “在农民看来,煤矿挖完之后,土地就是他们的希望。”蓼江镇分管国土的副镇长龙孔秀指着眼前的农田说。而据他的预计,蓼江镇的煤矿开采年限不超过10年。这就意味着占到村民收入一半以上煤矿务工收入将逐渐消失。
  “现在一些村民已经感受到了土地的重要,纷纷要求分得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复垦的土地。”龙孔秀说。
  这使得这一项目区内,复垦土地的耕种率非常的高。在一些土壤营养程度还不适合种植庄稼的复垦农田内,农民们就种植了芝麻一类的作物。
  
  资金的困扰
  1984年资兴撤县建市,号称“湘南煤都”,主要开采矿种包括煤炭、钨、铅锌、萤石、硅石和石灰岩,尤其以煤炭为主,探明有3亿吨煤矿储量的资兴市让众多县级市望尘莫及。
  曾经的“湘南煤都”在煤炭等资源被开采殆尽之后,留下的是大量的煤矸石和矿山环境治理问题。
  就土地方面而言,资兴大面积的矿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推动。资金问题成为横亘在土地综合整治前面的一道巨大难题。
  据了解,由于投入的不足,资兴市有几宗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招标流标。
  而在龙孔秀眼里,却是不满意龙虎村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规划的水渠宽度。他说:“如果,水渠能够从0.6米宽扩大到1.2米宽,就才能够完全保证1000多亩土地的灌溉。”在龙虎村,采煤致使河床开裂,河水枯竭,导致大片农田因无水灌溉而荒芜。
  尽管如此,随着资兴市在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实现土地整治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并有效聚合各类涉农资金。这一方面的不断探索推进,资金问题将得到解决。
  时值初夏,在已经完成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域,只见经过整治后的土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规则,水利设施配套,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田间道路畅通,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活生产条件,提高了耕作效益,村容村貌在整理后也焕然一新。
  据了解,也正是在龙虎村,蓼江镇龙虎村与菜商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把项目区内的耕地流转给后者,合同面积为66.69公顷,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精品蔬菜的种植和其他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等生态农业的发展。
  “伴随着资兴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矿山环境治理的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展开,土地将会成为矿区农民的可靠生活保障。”资兴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肖永忠说。